
经常会被学生问到“老师,您是哪里人?”,面对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我都感到茫然。我究竟算是哪里人呢?如果按照籍贯来算,我的祖上是山西人;如果按照成长经历来算,我少年时期随父母从东北辗转至河北;另外,我是一位女士,如果按照夫家来算,我该是湖南人吧。可是,我从来没有去过山西家族起源的地方,东北在我的记忆里也只剩下皑皑的白雪和姥姥堂屋里那个装有零食的红色小匣子。今冬偶然回了一趟河北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老房子早已面目全非,周围的景物和人都不认识,不禁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曾经在那里生活过。过年回到湖南,听着永远也听不懂的湖南话,遵循着让自己一直别扭着的风俗习惯,忍不住感慨他乡终非故乡。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应该算是哪里人,但是我一直在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追寻的过程迫使我打开记忆的闸门,蓦然发现很多事情早已印象模糊,最鲜活的记忆竟然始于2001年的初秋,始于第一次走进燕山大学的那个时刻……带着懵懂与期待,我第一次走进了风景如画的校园,第一次沉醉在燕鸣湖畔的波光倒影,第一次见到学长学姐们温暖的笑脸,第一次聆听恩师们的谆谆教诲,第一次六个人住进了一间不足15平米的宿舍,却从此结下了一生的缘分……燕大初印象——校园:很多人对燕园的第一印象是“美”,然而我最深刻的印象却是“大”。那时候校园由东校区、北校区组成,后来又增加了西校区。犹记得每天清晨,同学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教室,犹如跨越万水千山寻找爱人的热恋者;犹记得高中同学来学校寻我,说要走遍大美燕园的每一个角落观赏景致,却在走了三分之一时大呼累得无力前行;犹记得初入校园时虽仍旧可以过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然而这三点却迫使我们或成为“自行车族”,或成为“疾走健将”。这就是我的大燕园,因为大,每个方寸之间都是景致,因为大,远近高低各展不同姿态,也因为大,呈现了其海纳百川的胸怀,成为莘莘学子共同的家园!
燕大初印象——学长:入学报到的第一天,我几乎被热情的学长学姐“吓到”。只记得办完报到手续,几位学长学姐问清楚我的宿舍号后,直接拎起我的被褥行李,步履匆忙地消失在拥挤的人群中。回过神来的我一路狂追,还以为是遇见了抢行李的骗子。等我气喘吁吁地到达位于顶楼的宿舍,才发现学姐们已经把我的床铺铺好,正在抚平床单上的最后一缕折痕。我问他们“为何如此匆忙”,他们满怀笑意地说“我们已经连续工作了10个小时,但是新生初来乍到,哪里都找不到,什么都不懂,还有很多人在等待我们的帮助,我们不得不加快脚步。”时隔多年,我已慢慢遗忘了当初的感动,但那个弯腰抚平床单的背影、那一张张犹如初升太阳般的明媚笑脸却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温暖了我的整个青春!
燕大初印象——恩师:求学七载,师恩难忘,燕园里很多老师用他们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影响了我,给予我青春的能量,指明我人生的方向,为我插上飞翔的翅膀。此刻,首先忆起了满头华发的关晓光老师,记得那年他教我《税法》,我曾在下课后问了他一道我解了很久也没有解出来的习题,当时老先生在我的座位上演算了半个小时也没有解题成功,然后他对我说“你先上下一节课吧,我把题拿回去研究一下,明天告诉你。”第二天一大早,关老师就到教室找到我,带着满眼的红血丝对我说“昨天晚上我反复研究,尝试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了这道题,现在跟你一起探讨一下”……如今,关老师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却仍旧工作在学校督导团的岗位上,继续为学校的发展贡献着力量。这就是我们的恩师,他们一直用行动默默阐释着“厚德、博学、求是”的校训,践行着“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燕大精神。如今,当初的学生已经长大,也成为了一名老师,每次见到他们,我总是由衷地希望上天再多眷顾他们一些,别让他们变老,让他们一直年轻下去!
燕大初印象——室友:2001年初秋,一个不足15平米的小房间把六个初出茅庐的女孩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从此,我们一同上课、一同吃饭、一同自习、一同参加社团活动、一同外出游玩,我们如同彼此的影子时刻相随。还记得春日里,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青,把带回来的艾草挂在宿舍门上;还记得夏夜里,我们一起去海边观赏狮子座流星雨,许下美丽的愿望;还记得秋风中,我们一起拣拾燕园的红叶,夹在日记的扉页上;还记得冬雪后,我们堆起可爱的雪人,愉快地打着雪仗。还记得上课时我们手拉手坐成一排,还记得考试前我们彻夜奋战的模样,还记得临睡前分享的那一串炸馒头片的芳香,然而一千多个日夜转瞬即逝,我们终究还是告别校园,走向了各自的人生战场。离别之后,各自工作、成家、养育子女,因为知道彼此安好,平日里的联系并不多,然而在每个人需要倾诉、需要帮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彼此。偶尔的相聚,当眼神相对的那一秒,当互相拥抱的那一刻,就如同这些年我们从未分开过一样。这就是我的室友,我亲密的伙伴,我人生中最最宝贵的财富!
回忆的思绪行至此处,不禁感慨,这些年来,也曾多次探访过自己以往生活过的地方,也曾多次前往自己心仪已久的目的地旅行,然而热闹繁华过后,内心总有一股隐隐的惆怅,这种惆怅只有回到熟悉的燕园才能得以舒缓,我想这种舒缓的感觉就是心安。
遥想十六年前我带着朦胧的憧憬,来到美丽的燕山大学,求学、留校工作、成家、有了事业发展的平台。秀丽的燕鸣湖、高耸的世纪楼,还有这里发生的故事,这一切的一切都已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中不能割舍的一部分。所以,亲爱的朋友,若你今后再问我是哪里人,我会骄傲地告诉你:“吾心安处是故乡,吾心安处为燕大!”
愿岁月静好,愿我的燕大、愿每一个我爱的人都能在时光里浅笑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