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诚然是需要一种氛围的。古代士子读书,大多是喜欢“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氛围,如今思来,恐怕更多的是一种温软的梦想。试问,有几人能得此境界?再者,美女当前,莺声燕语,不免心旌摇荡,心猿意马,又何谈读书?
焚香静读,倒是一件极美的事情。 “瑞脑销金兽” ,不仅适于闺阁佳丽,也适于读书之人。精美的香具,上好的香料 ;沉香,缓缓地燃烧着,香烟缭绕,香气氤氲,是一种缓慢的滋润,是一份细细的浸透 ;仿佛千年的时光,宁静于一室,汇聚成一汪清碧的闲适, 沉淀为一泓醇厚的温润。 此时, 室静、人雅,读书人,有福了。张爱玲《沉香屑 ? 第一炉香》: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其实,何止是听故事?这样的一炉香,读书亦是大好。据说,丰子恺就极喜欢焚香读书、写作,有一阵子,他见了篆香炉就买,他说 : “眼睛看不见篆缕,鼻子闻不到香气,我的笔就提不起来。 ”
不过,我认为,读书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书房的氛围上。而这一氛围的形成,第一要素,则在于“书” 。书房内,书架林立,森列的每一本书,虽厚薄不一,题材各异,但都会形成一个个“磁场” ,这些“磁场” ,不仅散溢出一缕缕书香,还散溢出一份温存的宁静,从而给读书人,带来一种心灵的安宁。书香、心灵的安宁,自然是一种最好的读书氛围了。
当然,书房里,最好还应有一些“摆设” ,比如,地面上摆放几盆花草,墙壁上张挂几幅名人字画,书架上放置一些文玩等。据《夜晚的书斋》一书的作者阿尔贝托·曼古埃尔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喜欢在书房中摆放 :乐器或天文仪器,奇形怪状的石头或五彩缤纷的贝壳,以及读书人的保护神——圣哲罗姆的画像等,目的是使书房,呈现出一种“和谐或多样化”的情感氛围。而,这样的“氛围” ,恰是与那个时代,多样纷繁的追求,文化的复兴,相一致的。
书桌上, 一定还要安放几件“清供物” , 清供物,更是应该极具个性化的,绝对地益于个人读书性情的,看着,叫人心安,心静,生悠然之思。据说,著名作家张中行,生前,书桌上常摆的清供物是 :一南瓜,一老玉米。张老,生于农村,工作于城市,案头放一南瓜一老玉米,读书之余,举目,即生乡野之思,到底还是没有放下那份农家情怀。
我之读书,亦是极讲究读书氛围,故尔,我的读书,常在两处 :白天,在书房读书 ;晚间,则于卧室就读。
书房,两壁图书,一壁开门,一壁向窗 ; 书桌,即临窗而放。书架文玩,无古董、瓷器等贵重之物,只摆有: 一只石猴,一组裸体白瓷娃娃,数个葫芦。读书之余,除目光逡巡森列的书籍外,就是观赏、感受这三组文玩。石猴,取自家乡的白浪河,是从白浪河的沙滩上捡拾而来的 ;猴,一大一小,大猴抱小猴,形象逼真,看到石猴,就能让我想到家乡的白浪河,生乡思之情。那组裸体瓷娃娃,全身瓷白,纯净如玉,每次观看,赤子之心,即油然生焉。葫芦,有数个,大小不一,其中几个,是昔年我居乡下时,亲手种植的,观葫芦,不仅让我生乡野之思,更让我怀想从前那段乡村生活的美好。这些文玩,虽是简单,却于书房中形成一种安静、闲逸的氛围,助我读书,良多益处。
晚间,卧室就读,我钟情的是那份特别浓郁的“家”的氛围, “亲情”的氛围。夜深人静,身边,老妻熟睡微鼾,我于一旁,捧书阅读,依然沉酣。此情此景,真是温馨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