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我们为何反对“基因编辑婴儿”?


  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诞生。这对双胞胎婴儿经过基因修改,一出生后就具有艾滋病免疫能力。
  消息一出,引发舆论轩然大波。多方媒体记者于26日下午多次致电贺建奎本人,无法接通;通过此次伦理审批的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回应称“这件事不属实,我们没有接受过相关信息,正在调查”;问询生物医药圈多位人士,其基本观点一致:均持质疑和反对态度。
  与此同时,26日下午,122位学者通过知识分子官方微博发布“科学家联合声明”,声称:“对于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我们作为生物医学科研工作者,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反对“基因编辑婴儿”?
  基因编辑本身就是一件饱受争议的事情。首先基因编辑的脱靶性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即我们不能保证基因编辑产生的新基因是否同实验预期所一致。基因编辑一旦脱靶,受牵连的不仅仅是这对双胞胎婴儿,更有极大的可能污染人类的基因池。贺建奎未经科学严格的测试将基因编辑直接应用于人体实验,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严谨的学术之举。而基因编辑应用于人体所带来的商业利益却是显而易见的。只要开了这个先河,运用这项技术去改变人类的抵抗疾病能力,更改人类智商,甚至通过基因改变人类的容貌,只要付出高昂的费用,拿科学这把剪刀对基因进行任意裁剪,就可以达到想要的目的。而某些不顾道德底线只想获得巨额报酬的科学家和团体,有了贺建奎的先例,就可以充分应用来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
  基因编辑自身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基因编辑不仅仅是对个体的简单体细胞编辑,而是能够随着生殖细胞遗传给下一代的,对种族进化造成不可逆的基因编辑。我们无法想象,已经被改变进化轨迹的下一代,面临的是何等危机的难题。我们通过基因编辑所产生的新基因违背了人类物种选择的结果,违背了自然规律。通过人的力量去改变自然的力量,千百年来无数的失败事例血淋淋的都在警告着人类不要自以为是。在国际基因测试领域,广泛存在着十四天准则,即所有触及人类胚胎的实验,都不能超过十四天。这是作为科学家最基本的人类道德底线,而我国的贺建奎副教授完全罔顾人伦,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视道德底线于无物,不仅堂而皇之地触犯了国际准则,还将基因编辑技术未经测试直接应用于人体实验,并将此举当成是值得庆贺的大事情而公布于众。
  可以想象,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就很难关闭。这不是一件值得大肆鼓吹的科学新进步,而是打着科学的幌子进行明目张胆的敛利活动。
  这不仅仅是中国科学界的耻辱,此举更是让许多在进行完全正当透明的科学实验的中国学者打上不人道的标签,让中国科学界在世界上的良好声誉得到了很大的损害。所以,在科技未达到高度发展的现在,坚决反对基因编辑技术未经测试直接运用于人体,我们应当把这件事情当作耻辱而深深铭记,从中吸取经验继续探索科学,而非将它鼓吹为现代基因科技发展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