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锦州医科大学一位大二护理学生在锦州火车站救人的视频又刷了一波朋友圈,看过几遍网上的视频,望着我书架上那本从培训处借来的《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我的思绪又被带回到了几个月前,彷佛又回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早晨。作为一个内科专业的普通规培医师,在心内转科的这个早上注定让我长久难忘。
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是在心内科的一个普通夜班的早上,七点二十分,我正在按部就班地挨个给病人抽血,当时以为这个夜班就像我之前值过的那些很普通的夜班一样,很快就这么平稳地过去了。我正在仔细寻找病人的血管,突然听到楼道里大喊“大夫!值班大夫!” 。我心头一紧,随手解下压脉带,对正在抽血的病人说 : “我去看看,等会再给您抽血” 。
走廊里护士老师带着我一路小跑跑到床前,已经有一位护士在做胸外按压了, “刚才突然就人事不省了” ,来不及问病史,来不及查体(相信专业的心内科护士老师在胸外按压之前已经进行过意识、呼吸和脉搏的判断了) ,虽然是第一次真正碰到突发心跳骤停的情况,但是说实话我的心里好像也不是特别懵。 “继续胸外按压,推抢救车,接心电监护,去给住院总打电话!”此时我的心里有个最大的愿望你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住院总老师你快点、再快点过来吧,我从来没有独立处理过这种紧急的情况啊。但是,不由自主地,我在内心里呼唤住院总老师的时候,脑子里却像放电影一样,努力去回想某一天的下午,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参加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的场景,我努力地去回想当时上课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尝试记忆起当时老师交代的每一句重点。当心电监护显示器上出现一连串熟悉而陌生的心电图图形时,护士问我 :“这看着是不是像室颤了?”我 : “是的,室颤了。除颤、200焦、非同步、马上!除颤,继续胸外按压!”病人很快恢复了意识,心律 72 次 / 分,血压 109/61mmHg。我长舒一口气。书到用时方恨少, 但学过的内容终归是用上了。心电图仪器上,典型的心梗表现,立即跟家属谈话,交待病情,心内住院总过来了,上午查房班的教授过来了,我的心里终于有了点底。
我是一个步入临床不久的新手,可能你也是,可是我们的夜班之神或者是白班之神可不在乎我们是新手还是老手,那么我们用什么来应对这些突发的紧急情况呢?请会诊?这种类似的突发情况来得及吗?我们的经验来自哪里?可能我们的经验只能来自每天的培训过程,包括在临床的培训,在技能中心的各种专题培训。就像我那天遇到的情况,脑海中浮现的所有问题,我们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其实全都已经学习过了,只不过学习的时候面对的是假人模型。如今,对面躺着的不再是假人模型,而是真实世界的病人,如若没有那个下午的高级生命支持的专题培训,如今的抢救场景,我能独立应付的来吗?我也自问 :抢救的整个过程,我的处理流程规范吗?有遗漏吗?当我们对那位护理学生的抢救过程和操作步骤、方法“品头论足”的时候,扪心自问换做是我们,能够完成规范的生命支持流程吗?
感谢那天值班时护士老师们的配合,我们合力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暂时拉了回来,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培训知识给了病人继续治疗、改善预后的机会。我为此感到高兴和欣慰。
但是,我亦深感不安,有云“书到用时方恨少” ,深感自己临床知识的浅薄,面对临床突发情况,远不能达到如教授们那般成竹在胸、游刃有余。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书本上学到的所有内容,考试考过的所有知识点,只有经过脚踏实地的临床实践,才算是真正有用。对病人的抢救,以及对病人的所有临床诊治工作,都必须立足于扎实的医疗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自己还是需要加强学习,认真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临床技能,充实临床经验,锤炼医术,才能更好地守护患者生命。
望着手中的这本《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回想过去的规培时光,劝勉自己珍惜规培的这三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