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次踏入河南大学是九月,在古色古香的校门前驻足观望,雕梁画栋,青蓝交辉,“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字校训镌刻其上,足见其文化的厚重。走进校门,一条笔直的道路旁,树木郁郁葱葱。站在绿荫下,头顶是从摇曳的树叶中撒下的碎银般的阳光。道路两旁古朴典雅的民国建筑群吸引了我探寻的目光,那建筑群集北国的苍茫豪放与南国的清雅秀丽于一身。它静默在浅秋微黄的暖阳中,如一幅意境幽远的名画,令我产生无限遐想。空气中氤氲着清新的草木香气,道路上是来来往往的青年学子,他们为这座古老的校园增添了青春的气息。
河南大学的校长、文学院、成教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再加上文学院的硕士生们,几十人参加了只为我们两个人准备的开班典礼。河大为我们配备了双导师。踏入会议室,我就被这仪式感十足的开班典礼惊到了。我的内心又是感动又是忐忑,在开班仪式发言时,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几度哽咽。难以忘怀李伟昉教授的话:“你们要挑战原有的惯性思维,更新既有的教学理念,朝学者型教育专家的方向努力,在教学中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李桂荣教授说:“我们处于一个国家非常重视教育和教师发展的时代,我们探讨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问题,更承载着国家教师教育发展领航者的任务,希望你们尽快融入学习和生活,学研并重,真正实现从‘师’到‘家’的提升。”
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接下来每天的上课学习,我得遇诸多的老师,他们亦师亦友。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河大人的严谨求实,积极深邃。也是在跟随他们学习的过程中,让我明白学海无涯,在求知路上我的修行才刚刚起步。我如同鱼儿遇到了水,花儿遇到了阳光,河大成为我放飞教育梦想,绽放生命力量的源泉。
平时在单位一直是奔跑的状态,来到河大坐在教室里,静静聆听专家的讲座,感到无比幸福。我想:奔跑是生命的一种状态,静下来思考是生命的另一种状态,只有静才能看得见自己的成长,这也是教育部为我们量身定制的培训方式吧。人需要在忙碌中停下来阅读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的行动,停下来,是为了更好的行走;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归来。在河大的日子里,除了白天在文学院听课,晚上便是写作。为写课题开题报告,查阅书籍资料,苦心孤诣,食不知味,苦思冥想,目不窥园。两眼盯着电脑生痛,内心常常痛苦纠结。偶然翻开微信,同事发来了郊游的图片,电话那头老母亲说想念我了,心中有些不是滋味,摇摇头似乎能将心头的烦恼摇去,屏气凝神再次投入到课题中……也许有人不理解我,已到这把岁数,为什么还那么拼?可我不责怪他们,因为他们不懂得我的内心。我凭借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寻找着教育的真谛,我要学习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作为名师就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只有内心在寒夜中绕得过激流险滩,才能站在万道曙光中。我想所谓成功,定是在别人酣睡时,我们执着前行在风霜雪雨的道路上,既然选择了远方,便风雨兼程。
(作者系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中学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名师领航班河南大学培训基地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