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修行
父亲只有初小文化,可谓学识浅陋,然而心胸开阔,助人为乐,宽厚待人,这缘于他爱听家乡的山歌——客家山歌,因为大部分山歌的内容都积极向上,寓教于乐,劝诫听众要孝顺父母、勤俭持家、学会行善之类的,一首歌听完,听众的灵魂已然受到一番洗礼。父亲喜欢一边听歌,一边跟着哼哼,听了一遍又一遍,将歌词背得滚瓜烂熟,视为至理名言,学以致用,教育子女的时候,为了加强说服力,往往巧妙引用铭记在心的歌词,让人心服口服。
父亲知道正人须先正已的道理,总是身体力行,为我们起到表率的作用。
一天,一个跟我们家关系一般的邻居,因一时疏忽,让原本关在牛圈里的牛跑出来,啃食、糟蹋了我们家的不少刚刚抽穗的水稻,我和弟弟气坏了,准备找邻居算账,要求赔偿损失,父亲及时拦住我们,晓之以理:“人家虽然有过错,但毕竟不是故意的,估计此刻人家心里比我们还难受,内疚得很,何苦增加人家的内疚感呢?有一首客家山歌就是这样唱的,‘今日我先敬别人,他日别人也敬我。以理服人事业旺,以礼待人朋友多’。”我们觉得父亲说的在理,决定不再追究。
一会儿,邻居诚惶诚恐地跑过来向我们家赔礼道歉,还带来几十斤谷子作为赔偿损失。父亲不要他的谷子,一再温言劝他不要将此事放在心上。邻居坚持要赔偿谷子,父亲坚持不肯要,僵持之下,父亲没法,只好象征性地收下一点,算是接受他的赔礼道歉。可是,等邻居回去后,父亲又把刚才收下的谷子送还给人家。
后来,邻居和我们亲如一家,关系越来越融洽,这与父亲宽厚待人有莫大的关系,可想而知,假如当初我和弟弟气不过,兴师问罪,大吵大闹,把邻里关系搞僵了,结局自然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教训可就大了去了。
小时候,我跟父亲到镇上赶集,每次到了街口,父亲看见那个坐在老槐树下发呆的衣着邋遢的老人,都会上前热情跟他打招呼,嘘寒问暖,然后塞给老人一些钱,让他买几斤猪肉补补身子。有一次,我见父亲又送钱给老人,便不解地问他,跟老人非亲非故,为什么送钱给他,父亲表情凝重地说:“他是个孤寡老人,膝下无儿无女,政府部门要送他去敬老院,他总不肯去,说身体硬朗,还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不想给政府添麻烦。政府的补助款有限,我担心他钱不够花,所以略表心意。”顿了顿,接着说,“有能力的人帮助一下没能力的人,理所当然!有一首客家山歌就是这样唱的,‘行善积德人帮人,守望相助邻帮邻。中华美德源流远,代代相传不可泯’。”
就这样,父亲以积极向上的山歌歌词作为修身的蓝本,忠厚传家,鼓励儿女们向他看齐,像他一样,做一个有慈悲之心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宽宏大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