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感恩故事在不断上演感恩文化在不断传承







  本报记者郑俊朋
捐赠阳明先生雕塑、助建梅山校区海运学院实验中心、受奖助学生成立“一理阳光”基金再助人……近日,一连串令人温暖的感恩故事,正在宁波大学的校园里不断上演。
一理阳光”基金:
   可能微小但可给人温暖和光亮
“我们想成为那一厘米的阳光,可能微小但是可以给人温暖和光亮”,这是宁波大学理学院2017年奖学金获得学生将基金命名为“一理阳光”的初衷。
  在11月28日上午举行的宁波大学第十三届乐歌奖学金颁奖典礼暨第三届乐歌创新奖励基金颁奖仪式上,获奖学生代表鲁佩成再次发出倡议,“一理阳光”基金将继续资助新疆困难学生,传递爱心精神和感恩文化。
  自助者天助之,受助者再助人。在项乐宏校友多年的善行义举和公益情怀的感召下,乐歌获奖学生首先自愿发起捐款,捐出部分奖学金,成立“一理阳光”基金的形式来传递爱心,2018年4月已对新疆阿克苏教育学院的43名困难学生进行第一批资助,总额1.2万元。
  馕是唯一的零食,很少有自己的衣服,这是宁波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援疆教师余未初到新疆阿克苏教育学院时,对当地学生的第一印象。阿克苏教育学院的学生有不少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经济状况都不太好,“一理阳光”基金由此而诞生。“对于阿克苏教育学院同学而言,希望激励大家以这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为榜样;对于宁波大学同学而言,在传递爱心的过程中,正是一次校园感恩文化的生动实践”。
捐赠者项乐宏:
   最自豪的不是赚了很多钱
“我最自豪的不是赚了很多钱,而是捐助了很多学生”,这是“乐歌奖学金”捐赠者项乐宏的心里话。
  “乐歌奖学金”由理学院93届物理专业杰出校友、宁波乐歌人体工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项乐宏先生于2006年设立,2010年由原丽晶奖学金更名为乐歌奖学金。
  2015年,项乐宏更是提高捐赠力度,向理学院捐赠105万元,其中70万元用于奖励宁波大学品学兼优及家庭困难的学生,35万用于支持宁波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后来几年又数次捐赠。
  2016年9月,项乐宏再次向宁波大学信息学院定向捐赠共计310万,其中160万元用于设立“宁波大学乐歌创新奖励基金”。每年二十万元用于资助和奖励在创新工作中
表现优秀的具有正式学籍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校学生,奖励参与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并卓有成效的教师。在今年的颁奖典礼上,获奖老师代表宁大信息学院石守东老师用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项乐宏先生的感恩之情。
  目前,项乐宏在宁波大学的助建款项已突破500万,持续时间长达13年,受助人数接近千人。项乐宏曾这样谈及自己的捐赠理念,“不打算做捐赠金额最高的校友,希望自己做捐赠时间最久的校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万宁大校友:
  用自己的方式反哺母校
像项乐宏这样的校友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反哺着母校。
  前几天,宁波大学阳明学院得到校友沈锋、郑必强、石文和刘斌共同捐赠的王阳明先生雕像一座。他们四人,其中三人现在在银行系统工作,一人在创业。
  石文表示,校园里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四人能合力捐建“王阳明先生雕塑”,共同献礼母校,是一份无上的荣光。对母校昔日的栽培深表感谢,也为母校的快速发展由衷喜悦。
  庞升东是宁波大 学1998届校友,他从最初靠个人网页赚进15万元到 2012
年34岁登上《财富》(中文版)“中国40岁以下商界精英”榜单(排名25位),创业几经周折。
  还没有读大学之前,他做木匠的父亲在宁波大学对面打工,回家告诉他“在打工的对面正在造一所大学,是香港的大老板出钱建设的”。若干年后,他成为了宁波大学的一位学生。
  2015年,他捐了3000万元,捐款的意向非常明确,其中2000万元用于宁大图书馆的建设,1000万用于读书基金。因为他在大学里跑得最多、呆得最久的就是包玉刚图书馆。
  两年前,他又捐款1100万。这位年轻的校友曾告诉记者:“看着宁波大学一幢幢以宁波帮人士命名的大楼,我就想,以后我也要做和他们一样的事情,这是我非常清晰的梦想。说真的,‘宁波帮’爱国爱乡、创新创业的精神,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很大,这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效果。我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促进社会的公平,而我认为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看着自己的
梦想一点一点实现,我内心非常高兴。”
  沁园集团创始人、水艺集团董事长、甬潮资本董事长叶建荣在宁大30年校庆时,捐了3000万元。
  作为1987届的校友,在他心里,宁大是最好的大学。他对母校有着殷切的期待,期待母校能打开创新之门,营造良好创业生态,使宁大学子创业成功率更高,把宁大打造成东方的斯坦福!
  前段时间,宁大梅山校区迎新,他再次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助建海运学院实验中心(命名“水艺楼”)。该楼位于梅山校区东南侧,于2018年6月底竣工,总建筑面积11398平方米,投资6838万元人民币。
感恩文化:
  滋养一代又一代宁大学子
在“宁波帮”精神感染下,宁波大学形成了独特的感恩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宁大学子,形成了感恩反哺母校的氛围。
  包氏教学楼群、包玉书科学楼、邵逸夫图书馆、安中大楼、林杏琴会堂、黄陈月莉楼、曹光彪信息楼、绣山工程楼、宗瑞航海楼、思禹建工楼、汤于翰医疗中心大楼、李达三外语楼……在宁波大学,几乎找不到一幢没有用海外“宁波帮”名字命名的大楼。
  据悉,建校32年来,宁波大学已培塑起浓厚的校园感恩文化。宁波帮人士捐资助学超7个亿,一幢幢以宁波帮人士命名的大楼成为校园的独特风景,诠释着宁波帮的桑梓情深。
  同时,宁波大学校友捐赠总额也高达1.96亿,位列校友会2018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第30位。记者翻阅资料发现,2015年校友捐赠位列第42名;去年排名为33位。
  目前,共有45位校友设立119个项目,资助范围涉及校园建设、学生奖助学金、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改革和国际化办学等10多个方面。在宁波大学创新的支付宝在线捐赠活动中,通过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小额众筹项目,募集近120万元捐赠款。
  而这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背后是宁波帮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代表着感恩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宁大师生的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