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走遍千山万水,读你

三毛, 很久之前就知道的, 那个身上带有流浪气质的女孩。但是, 一份年龄,一份心。如今, 再重新读她的作品, 品出了另一类味道。

早就知她小时候读书之时,曾被老师点名叫到讲台上,在脸上画了两个叉……不必说的,幼小的心灵肯定受到创伤。我总是相信, 人年少时的精神创伤,必会伴随她的一辈子。于是, 带着一份悲悯之情, 读她的作品。

她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女神,也不是上帝的宠儿,她是十丈红尘里普通的女子。她会爱, 台湾的她却遇到了西班牙国度的荷西。一个人爱海,一个人爱沙漠, 水沙虽不相容的, 但是却创造了惊世的爱恋; 她会晕机, 会在旅社里因为索诺奇头痛的打滚; 她也会吝啬钱财, 会为房子的租金而斤斤计较;她也了解人情世故, 知晓人情冷暖。她是历遍艰辛后, 依然可爱的女孩子。就像一句话说的, “生活就是你知晓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爱着它。”

她又是这滚滚红尘中清新脱俗的一滴水。其一, 便是她旅行不去现代化的大都市,就像外国人旅行去北京自然看长城看故宫, 而她偏不。她去的地方大都是些穷乡僻壤,那里有她爱好的最基层的大众。她也曾在书中提 “但愿这些集镇永远躲在世界的一角, 过他们自己的日子,游客永远也不要知道的才好。” 其二, 她有一颗赤子之心。在玛雅邱比山旅行时,大水冲淹了铁轨,而旅行团接人的车单单只接旅行团的人, 即使空座很多, 仍有二百多个旅客命悬一线, 她据理力争, 用力挣扎,自己逃出受灾区后也不忘去警局救剩下的乘客;对于自己国家同胞的关怀, 她欣喜又心有惭愧。

她的文章没有磅礴大气,没有萎靡之气, 也没有现在的鸡汤式的励志热血,但却足够真实。她平静的叙述着所见、 所闻、 所思、 所感, 毫无隐瞒。在时过境迁之后, 21 世纪的我, 依旧能够感同身受。这是穿越了一个世纪的灵魂交流,不知是否也可以称她的作品为经典。

她在 43 岁的时候, 用丝袜吊死在医院, 我毫不意外的。只因她是一个通灵的女子。她在马蒂亚的山上, 在荒凉的废墟上, 去捕捉异感, 与灵魂对话; 在敦煌的莫高窟里, 哭泣跪着与菩萨对话, 洗濯灵魂; 在未经污染的印第安人的部落中, 幻想着自己的今生前世。对于这些我都是相信的。在芸芸众生中, 就只有如此之人才能写出如此之文。

她在书中写: “我没有病” 。心理学如此阐述: 人, 碰到极大冲击的时候, 很自然的会把自己的人生从头算起。在这世界上,当我面对巨大而神秘且属于我的生命密码时, 这种强烈的感觉是自然的。而我以为她早已寓病入膏肓寓, 她在幻想与现实中纠缠不清, 但凡作家, 比如日本的太宰治, 比如中国的张爱玲, 比如美国的塞林格, 他们都是至真之人, 可能这也是他们的作品能够流传后世的原因———只因他们太真了,真实的内心与虚伪的世界交融, 但世俗又让他们感到悲憾, 于是他们就选择自我解脱。他们这样的逝去对于我们是一种哀伤,但对于他们自己或许才是真正的解放。

我敬三毛, 一如爱她的作品那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