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铅衣沉沉,见证医者担当

有一群医生鲜为人知,他们常年工作在厚厚的铅门之内,身着近30斤重的铅衣站在手术台前,X光是他们的“战友”,也是他们的“敌人”。他们具备内科医生的基础外科医生的动手能力影像科医生敏锐的捕捉能力,无异于一名“多面手”。他们,就是牺牲自身健康拯救患者生命的“介入医生”。

“介入”是现代医疗的产物,老百姓对这个医学术语还比较陌生。“介入治疗”就是医生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凭借一枚穿刺针、一根导管、一段导丝,在患者血管、皮肤上作一个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便可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对于病患来说,这意味着穿一个很小的口,就能治大病或疑难杂症,24小时伤口就可基本愈合;对于介入医生来说,这意味着日积月累地承受高强度辐射,是无法轻易“消化”的伤害。

只要进行介入手术,医生都必须“全副武装”——铅帽、铅围脖、铅衣以及特制的眼罩等。难以想象,医生身着这副“铠甲”,还能自如地做手术。铅衣装备主要保护腺体、骨髓、生殖器官等。为了手术操作方便,医生的胳膊、手、脸等部位依然裸露在外,虽然穿着铅衣,但也只能防掉50%左右的射线,剩余部分会缓慢进入身体。据统计,在X线照射下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相当于连续拍了1000张X光片。每天的辐射量可以计算,但医生们早已麻木了。我院一位介入医生说:“手术一天多则89台,少则34台,时长14小时不等,一台手术下来,医生们全身湿透、大汗淋漓,甚至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栉风沐雨,从医这么多年,从来不惧怕铅衣的重量,因为他心里明白,肩上有比铅衣更重的托付,那就是生命的重量。

因常年被辐射,介入科医生易患甲状腺肿瘤、左侧脑肿瘤、神经性皮炎、皮肤肿瘤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更是常见职业病。介入科医生白细胞与常人相比普遍偏低,但干这个活儿又需要时刻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心内科顾医生是一位80后,他说自己不后悔选择这份职业。最长的手术长达8小时,下手术台时已经精疲力竭,但那份成就感又很快让他满血复活。尤其刚工作那几年,一听说晚上要加班做手术都很兴奋。“成功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这是介入诊疗科主任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众多的介入医生在介入医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由于高危害性,从事介入医学的人才队伍相对匮乏。他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医学人才愿意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人手越多,接纳的手术量就越多,手术时间就会缩短,手术风险就会缩小,病患所受创伤就会最大程度减轻。

感谢我院每一位介入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无私奉献,我们一起向他们致敬!

介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