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风教法论坛:
王廷梅:应用科技学院副院长问:请王老师聊聊您对于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这个话题是如何认识的呢?
答:教师的核心工作是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师大时提出教师要具有扎实学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有扎实学识,要做到六个字:根本、求是、创新。
固本,就是牢固根本,根本就是专业。教师的知识、见解、视阈、智慧直接影响学生,深厚的专业基础保证教师有一桶水。尤其是从事应用型教育和职业教育,不仅要掌握静态的学科知识技术体系,还要熟悉知识和技术在产业中应用的流程、方法、工具,甚至语言。同研究型大学教师相比,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是技术专家、岗位能手。
求是,就是寻求知识,探求规律。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把握学科专业前沿,掌握产业发展动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智慧,将知识量、信息流、智慧场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的专业方向,教给学生找到优质水源的规律和方法。
创新,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北京新定位、新技术、新业态、新学生,教师用不断创新保持终身学习的斗志。创新确保我们给学生的不是一桶死水,而是一桶取不尽、用不完的长流水。
总之,教师做到固本、求是、创新,以扎实学识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知识引路人。
徐鲲:管理学院副教授问: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的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如何因材施教,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每位老师都要面对的问题,请徐老师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处理这个问题?我们在针对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中,又有什么创新的举措?
答:现在的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已经习惯了与手机为伍,在课堂上老师有时有种跟手机抢学生的感觉。我们也尝试采取一些教学手段,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同时可以结合像蓝墨云班课等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跟手机抢学生转变为让手机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
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财务管理专业秉承“知行思创”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学-练-赛”的模式。学,要有高度,将行业认可度高的专业证书考试课程嵌入教学体系。练,要有广度,实习实践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赛,要有深度,依托专业竞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其实,再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少不了专业教师的倾情投入,不管是课程教学改革,实习实践,还是学生竞赛,其实一直有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共同体,才有可能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安俊英: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问:安老师从事的是视障学生的针灸推拿专业教学,想必这些孩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也存在比较大的障碍,请安老师跟我们分享一下您有什么特别的教学方法吗?学生考试是什么方式?为学生讲课的老师需要掌握盲文吗?
答:我的授课对象是视障大学生,他们存在着视觉障碍,但是听觉、触觉灵敏。我根据这些特点,摸索出“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中药的时候,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药的性状及性能,让学生触摸、品尝药物,使他们全方位的认识中药。课上我还让同学搜集并讲述中药故事,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他们用盲文试卷,由于教师讲授的课较多,老师对专业盲文的熟悉度对盲文试卷的评判会出现偏差。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结合视障生的特点,我利用业余时间设计开发了“新特视障人员考试系统”,把文字转为声音,方便了视障生的考试工作,该系统还支持了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淄博盲校等院校盲生的考试,让他们在梦想的道路上前行。
汪昕宇:生化学院资源管理系副主任问:对待课上的“低头族”我们该怎么处理?如何提高我们的课堂质量,守好一段渠?
答:我想这是一个挺大的问题,也是一个让我们不少老师稍感无力的难题。如何解决呢?我们专业的老师尝试从课堂把控的角度来改善学生听课状态,提出了“六位一体”的应对方案。“六位”是指:第一论规矩,第二明规则,第三下讲台,第四有手段,第五善变化,第六巧增负,也就是教育部部长前不久提到的给大学生适当增加学业负担。“一体”,就是我们的目标,实现“快乐教与学”。这些措施我尝试应用在了18级本科生的专业导论课上,效果不错,学生几乎不迟到,偶尔迟到了还会跟我说“对不起”;每次上课打铃前,作业会都交到讲台上,学生接受了打铃后不再收作业的规则;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在90%以上的时间里都是抬头的,并适时回应你。学生的积极表现不仅是课堂效果改善这一个收获,也是学生学习观、行为观、思想观逐步端正的体现,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韩书记给我们讲的课程思政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些措施尚不完善,也不一定都适用,但我们的探索和创新会一直在路上。
袁安峰:基础部副主任问:微积分课程让很多经管类专业的同学头疼,但是袁老师的课却很受同学欢迎,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秘诀吗?
答:我来自基础部,主要承担讲授微积分等数学课程,该类课程是我校经管类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课。我校在四十年的办学历程中树立了建设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数学作为基础课,在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担负着奠基性的地基任务。但是提起这些课程,同学比较头疼,尤其是高中学文科的同学,更是害怕。究其原因就是数学具有抽象性。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落实OBE教学理念,立德树人,我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案例式教学,注意分散难点,力求深入浅出,在授课中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用生活中能看的见的例子来对比理解和学习。课上通过讲解数学家的小故事,活跃课堂气氛。线下借助课程导师制、答疑和质疑,线上借助于微信,与同学交流学习以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这些方式的改变,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潘峰:机器人学院轮式机器人系副教授问:潘峰老师是我校智能车团队的一员,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等比赛中均获得过优异的成绩,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从实践育人的角度,您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呢?
答:首先,我会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如果一件事还没有开始做就认为自己做不到,那就真的做不到了。所以要鼓励学生,告诉他们通过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我还会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我们的学生,从小到大,学习就像到食堂吃饭,到时间排队坐好,老师上菜,上饭,然后开吃。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已经渐渐丧失了捕猎的能力,也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会鼓励学生主动去学习,把自己捕猎的能力找回来。
我还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我会用一些简单的语言去让他们明白一些道理。比如:简单的工作重复一万遍,你就是高手;把一件事情做好很简单,细心加耐心,不细心就想不到,没有耐心则想到了也做不到。
在一个团队中,无论是指导学生比赛,还是作为车长带领大家参加比赛,我时常告诫自己:要做一个leader,不要把自己当成boss。其区别就在于,遇到困难时,leader会说:“大家跟我上。”而boss会说:“大家给我上。”只有自己以身作则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学生。
理想信念论坛:
冯艳娜:师范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副主任问:通过冯老师的履历,其中有两个称号非常特别,第一个她是我校“首届最美老师”称号的获得者,另外她还被称为“班主任专业户”,能跟我们说说这两个称号是怎么获得的吗?对于教师的理想信念您是如何解读的?
答:关于“最美老师”称号。我心里非常激动。我虽然获得过其他很多荣誉称号,但是这是最特别的一个。
同学们评价我课堂上虽然严厉,生活中我却是他们的“知心姐姐”,我特别的感动,我觉得我的工作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对我来说这就是最高的奖项。因为在我这里,学生的事情最大,只要需要帮助,我都会责无旁贷的去帮助他们。所以直到现在学生即使毕业了,遇到问题也会首先想到咨询我,这点我觉得我还是挺自豪的。
关于“班主任专业户”称号。我工作了16年,当了16年班主任,喜欢当班主任,因为班主任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之外,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的,是全方位的。同学们都认为我既是他们的良师、更是他们的益友,对他们的教师生涯影响非常大。
关于教师的理想信念。信其师步其道,传递给他们高尚的师德情操,让学生一点一滴体会并亲身感受到,这样将来他们在当老师的时候就会这样对待她的学生,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传承”。
武定宇:艺术学院创意设计系副教授问:听说武老师在今年暑假完成一件很特殊的作品。可以和我们介绍一下吗??您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教师,在做这个作品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答:我想您指的作品是纪念全国优秀教师李芳同志的塑像,《桃李芳华》。李芳是河南信阳扎根基层的乡村教师,今年6月为救助学生英勇牺牲。我是看到教育部和学校党委发出的向李芳同志学习号召的通知,收到地方的邀请后开展创作工作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在地的走访调研,我改变了起初想塑造一位英雄形象的想法,而是创作了一组朴实无华、平易近人、充满笑容和阳光般温暖的妈妈教师形象,展现人民教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平凡瞬间,这样才更为贴近李芳心灵与情感的真实。
而要说最大的不同那就是相同,两人看似相同的工作性质,却又如此的不同,在创作中总会把她与自己对照,这是一次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对话。我开始思考教师在神圣的光环背后需要的是平凡而又静默的工作,虽功在千秋更需立足当下,需要的是在平凡的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去传道,去传递一种做人做事的道理,去传递国家与民族的责任和社会担当,我开始明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的价值和意义。我虽塑造的是一组雕塑,但我体会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这就是它的不同。
葛喜珍:生化学院生物医药系制药工程专业负责人问:作为一名教师,您的理想信念是什么?您是如何做到科教融合?如何让科研为社会服务的?
答:我的理想信念是踏踏实实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工作做到家,自然会水到渠成。
用自己的成长历程告诉学生们做科研很快乐,科研魅力在于探索过程的快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项目,将科研基地之一——刘家店镇优秀党支部平谷区大桃基地松棚村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学生到基层为农民讲解植物源农药的使用方法、指导田间应用、宣传生物农药对环境的环保性,改变了果农的用药习惯和观念,为保护环境保驾护航。党支部共建团队建立了互联网+大桃的销售模式,为平谷大桃的宣传和销售增添有力一笔,学生的参与大大锻炼了他们的服务社会能力。
作为应用型大学,我们的科研成果能成功落地,得到用户认可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北京联合大学给了我最好的科研和服务平台,为此我和团队教师带领学生辗转26个基地,把成果落到实处。
吴巧慧:机器人学院副教授问:吴老师,对于辅导员来讲,理想信念教育如何落实到日常和个人呢?听说您有一个党建工作室,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答:辅导员要做好思想引领,首先自己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要用学生听得懂的话语把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清楚、讲透彻。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娓娓道来。如修改入党材料时,我都会给每个人批注,通过让学生梳理党史、国史、党的重要会议和党的理论体系来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时,充分发挥党员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从主题策划到方案实施,学生全程参与。习总书记也说,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在哪里,学生在网里,党建工作也要延伸到网里,随时在微信群中答疑。
2015年,成立了“巧慧党建创新工作室”,提出了支部建在项目上。通过3年的实践,独特优势已经显现,一是形成了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党员的三互动协同育人体系,二是形成团队学习+竞争性学习的支部活动机制,三是形成了学生党员头雁领飞,群雁先随的激励机制。实践证明,学生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通过搭建这个平台,为他们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让党建引领学生成长!
李彦冰: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系主任问:您如何理解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
答:我觉得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保持自信的底气,一个没有理想信念的人很难讲他能做到自信。那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呢?我觉得我们要找好课程和科研的载体。举一个例子来说,今年暑假我承担了北京市教工委、北京市教委的北京高校师生“双百调研”项目,这个项目是调研北京西山里的红色文化遗址的传播状况,我在做完问卷调查以后,带着学生去涉及西山的地区进行实地走访。我们去了东管头村十八烈士墓、长辛店二七罢工遗址、长辛店铁路工人工读学校、卢沟桥、赵登禹墓地等地方。这些革命遗址所承载的生动的革命故事,在我们跟学生走访的过程中感染着学生,尤其是当学生看到部分革命遗址的所在地马上要拆迁,而这些遗址的文物被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锁给锁着,或者一边是高楼大厦,在大厦的边上的杂草丛里躺着我们的革命英雄的时候,那种冲击力是巨大的。一边是历史的变迁、市场的力量,一边是革命的理想、民族的精神,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冲击中会自觉的思考理想与信仰的问题。后来我带领学生做启明星项目,带了五组,其中有三组所做的主题都是“北京红色文化”。我想学生做这些项目的过程,可能就是她内化红色文化的一个过程。
总之一句话,我觉得理想信念不仅仅在课本的教条上,它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