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坚持去做科研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硕士研究生 王海楠
王海楠,中共党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曾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研究生班班长。2016年通过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国家级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连续两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SCI、EI检索7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获奖4项。
三年前,即将大学毕业的我,遇到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由于受到国内能源环境调整的影响,煤炭行业日益萧条,我和其他同学一样,不仅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也充满了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迷茫。面对这样的困境,站在就业与读研的十字路口,我觉得自己可能更适合科研工作,于是我选择了留校读研这条道路。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生活截然不同。初进实验室,面对高端的仪器设备,初次接触科研课题,感觉无从下手,困惑与不适应在所难免。况且,研一还有较多的基础课程,我还同时担任班级的班长,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和2016级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辅导员助理,工作事务繁杂,工作压力较大。那时感觉自己就像漂浮在半空中一样,满心无助,我的导师朱金波教授及时发现我的问题,他告诫我做学问,心要静,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再建高楼,在科研工作中多些思考,多些坚持。在朱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度过迷茫期,明确自己研究微细粒矿物浮选的方向,搭建试验系统,查阅国内外文献,坚持每天睡前阅读一篇文献。正是在这种不懈的坚持下,我取得一系列成绩,在国内外重点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篇,论文《淮南矿区微细煤泥浮选规律研究》获得2017年安徽省选煤优秀论文一等奖,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并连续两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做科研,一定要乐观,不怕失败,保持好积极的心态。甘于寂寞,不怕失败,多加思考,坚持不懈,真的是做科研的必备品质。我在读研期间记忆最深刻的是发表第一篇SCI论文的过程,我在一篇文献中了解有学者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研究不同密度级细煤对粗颗粒煤泥浮选的影响,因此产生想法———是否不同细粒粘土矿物对粗颗粒煤泥浮选也有不同影响。产生想法后,我开始查阅相关的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样品,晚上基本10点多才离开实验室,几乎每天的生活都是重复同样的步骤。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SCI论文写作,将论文投出后,内心里既兴奋又喜悦。经过一个多月的审稿,审稿结果出来了,论文没有通过,看着写满两页纸的审稿意见,沮丧一下子冒出来了。但是我没有放弃,调整好心态,按照审稿意见一条一条修改,补充实验,重新查阅文献增加理论分析,和老师们讨论修改,经过一个月,我再一次将论文投出,这次终于见到成功的曙光了,投稿的论文被SCI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CoalPreparationandUtilization》录用发表。所以,在科研过程中,一定要不怕失败,要相信坚持下去总会取得突破,选择这条路就要勇敢走下去。
在安理的七年生活即将结束了,在离开校园之际,我对母校、老师和同学们充满感恩和不舍,感谢你们的帮助和支持,在之后的研究学习中,我会继续坚持,更加努力,不辜负你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