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忆长楹大哥




  长楹大哥是我们顾家“长”字辈兄弟姐妹中的老大。自从我于1993年8月初,陪同母亲返回盐城探亲并认识他之后,就一直以此称呼这位学养深厚、有君子之风的长兄。
  1949年的春天,父亲与母亲正值青春年华,因时局动乱,只得背井离乡,来到台湾谋生。我们兄弟姊妹五人先后在台湾出生,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七口之家全靠父亲辛苦工作, 其间的甘苦辛酸不是笔墨能形容的。在父亲的呵护和养育之下,我们五人终于健康成长,然而父亲由于长年劳作,透支健康,不幸于1972年7月病逝台湾。
  根据父亲生前的遗愿,我的内心深处也油然而生一种寻根的心念。于是决定陪同母亲回盐城老家探访故亲。先前,仅能从母亲的口述中略知盐城老家的讯息。返回盐城老家之后,顾氏家族的故事如同一幅悠长的卷轴在我面前徐徐展开,而这幅卷轴中的一个核心人物,便是我最为敬重和景仰的长楹大哥。
  记得1993年8月2日,我陪同母亲从上海搭车前往盐城,一路上心情忐忑。既憧憬又茫然,既惶恐又亢奋,当时没有高速公路,从上海出发后,要轮渡过长江,再沿着凹凸不平的道路直奔盐城,中途虽然有休息,但是仍然相当疲惫。原本以为当日的黄昏前就可以到达,没想到一路折腾之后,到达盐城市区时已是夜幕低垂。接待我们的众亲友中,最特别的就是长楹大哥,因为他不仅是母亲仍有深刻印象的一位亲人,而且还记得他的乳名是“为奇宝”(盐城西部乡下土语)。
  长楹大哥的一生恰如其乳名——“为奇宝”之意:珍贵,奇特。自从与长楹大哥于1993年8月相识之后,直到他2015年8月的辞世,在过去22年的岁月里,他深厚的学养,醇厚的品格就成为我珍贵的宝藏。他时时处处表现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应有的做派:扎实的国学、儒雅的风度、谦和的品格、豁达的胸襟。他对先父及顾氏家族的丰富认识更是让我感佩万分。每次造访盐城,我必定拜访长楹大哥,且都和他促膝长谈,话题最多的自然是有关父亲的生平故事。
  2010年1月,母亲在台湾不幸过世。2月,长楹大哥就在侄儿正生及爱兰大姐的陪同下首次来到台湾,凭吊、追思母亲。75岁高龄的长楹大哥在台期间南北奔波,尤其是对父亲、母亲的深情厚意,令我们在台湾的兄弟姐妹为之动容。其情其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2012年9月初,我受邀前往盐城师院演讲。在前往盐城之前,长楹大哥就透过正生向我表示,可以藉此机会带我走访以前父亲曾待过的地方,尤其是苏州东山及湖州南浔。前者是父亲前往台湾之前,曾经开诊所的地方;后者是母亲来台之前的生活处所。这趟东山之行虽然有些距离,但是当时已年近八旬的长楹大哥,不仅体力好,而且记忆甚佳,因而可以找到当时父亲在东山开诊所的地方。
据长楹大哥所述,当时他才12岁,就依从祖父之命,从盐城尚庄来到苏州东山探视父亲并随同其一起生活。虽然年代已经久远,但是长楹大哥对当时的情景,居然依稀记得不少,让我十分惊讶!由于他的绝佳记忆,我们就沿途询问路人及当地的住户,寻找有关父亲开设诊所的位置。尽管已超过60多年,但是长楹大哥对于附近的一座桥、弯曲的小巷、桥头旁的诊所及诊所的形状,记忆仍然清清楚楚。因为如此,我们居然不费太大周折,就能找到这间诊所的位置。虽然景物依旧,但已人事全非。长楹大哥为完成我的夙愿,展现出的赤子之诚、人情之醇,使我永远铭记在心。
  此外,长楹大哥是盐城师专(盐城师范学院的前身)的首届毕业生。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业余时间,博览群书,内外兼修,尤其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他不仅是盐城市首批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还曾被列入 《盐城高级人才名录》 及《盐城县志》。因此,他成为当地知识分子的一个优秀代表。长楹大哥一生为人师表,是中华文化的尊崇者和奉行者,毕生的为人处世都体现出儒家的风范。他所教过的门生,对他都景仰有加。
  我和他的相识业已超过二十年,虽然身处海峡两岸,天各一方,朝夕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共同的人生信仰和精神追求却使我们的心灵越走越近,我们彼此欣赏,惺惺相惜。我和长楹大哥的友谊成为我们永远的怀念,一个永不褪色的记忆。希望我们的友谊能够从今生到来世,延绵不绝。
作者简介:顾长永,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学博士(1989年),现为台湾文藻外语大学国际副校长,曾长期担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兼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学术研究所所长、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