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安大共进 ———从一份应访笔记说起 方 铭
安徽大学九十华诞,当我作为老教师代表在校庆台上接受献花时,不禁感从中来,思绪万千……最近在家中找出一份10年前的应访笔记,当时是应某报社为庆祝安大新建五十周年校庆而准备采访的材料。(命题是“我与安大”)。这一份材料画出了我在安大的生命轨迹。所要补充的是,进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的生命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次校庆前夕,学校要我写一份五年来科研成果统计表,我八十岁后,共出版《方铭文集》《苏青文集》《朱湘全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评析》《蒋光慈全集》等,共23册,700万字之多!
往事并不如烟,历史无情又有情。从应访笔记看,六十年来,我可算是新建安大的历史反映和代表。安大起步我起步,安大受挫我受挫,安大前进我前进。
我首先要感念新建安大校长张行言和第一副书记方志明,他们的知人善任,使我在1958年迈出青春华彩的第一步!
我要感谢孙献忠书记,在我文革后处于特殊的困境中,他始终支持和关心,使我能劈波斩浪前进!
我要感谢黄德宽书记,他坚决支持热情推荐我的文集在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还要感谢李仁群书记,我老年出版的每一本书,他认为是为学校增辉;亲自主持《蒋光慈全集》出版座谈会和学术研讨会,《安徽画报》出了《蒋光慈全集》报道特刊,全国性的《文艺报》用四个整版出了“经典作家蒋光慈专辑”。
现在将应访笔记发表,是想趁校庆之后,对我的六十年安大生活,作一回顾和小结,我奉行的仍是孔子撰写《春秋》的宗旨:“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史记·太史公自序)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愿与安大继续同行共进!2018.10.1附:应访笔记海外曾出版《一滴泪》一书。书的作者巫宁坤,原系李政道的同学和在美国的同事。书中写道:“安徽大学在文革中发生有名的‘六·六’事件,六月六日深夜,安大将两名老教授和一位经常在报刊上写文章的青年教师抛出来游行批斗。”这里说的青年教师就是我。《一滴泪》是英文本,德、法、日、韩文相继出版,最后是中文版,这部书影响很大,国内也有不少人读过。
我是1958年复旦大学毕业,带有支援安大性质来安徽的(当时曾希圣是华东局第三书记亲到上海要人)。
安徽大学1958年新建,是毛主席亲自命名的。周恩来签署任命原外国专家局局长兼党组书记张行言来安大主政。他是单枪匹马一人来安大的,加上复旦大学支援的老教授、讲师和像我一样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大批人员是部队来的干部和军校来的教员。
青年人有朝气和干劲,我初来安大在党委领导下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举其大者:
一、张行言委托我把毛主席校名题字剪贴装裱,并由我长期保管,直到中央档案馆来人从我手中取去。
二、曾希圣在开学典礼上关于“后来居上”的讲话,由我从录音整理成文发表。
三、陈毅报告、邓小平讲话、董必武题词也经由我记录整理见报。
四、安大党委任命我为校报编辑组长和学报秘书,从创刊到发展,值得纪念。
五、安大建校初几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安徽日报曾有广泛的报道,有的是头版头条和整版,绝大多数都经上级决定由我签署报道。
六、安大党委、学校许多重大决策,要我参加讨论,许多文件报告,党委嘱我起草。
七、从1958年给外语系上课,到中文系、政治系、历史系、图书馆专业等,我是上课最多的。
八、文革中我以戴罪之身下放和县。和县籍海军战士胡业桃是雷锋式的典型。我接受海军党委和和县委邀去北京采访写作。后来海军党委作了向胡业桃学习的决定,并在人民日报整版报道。
下放农村五年后,我又回到安大。倍觉时间可贵,如鲁迅说的“要赶紧做”!举其大者:
一、1978年,教育部指明邀我进京,作为北大、北师大、北师院18部书的审稿人,和周扬、夏衍等列名书上。
二、1979年,以胡乔木为首的社科院通知我进京,委我为“六五国家项目”《现代作家作品资料丛书》的编委,列名书上。
三、1981年,纪念鲁迅100周年,由胡耀邦主持,中宣部指定我作为安徽的代表参加。
四、拨乱反正,1978年我在兰州会议上提出为三十年文艺正名。提倡赶编新文学史以应教学急需,这部由北大、南大、安大等九院校编的文学史于1979年出版。这对文革后,知识饥渴和学术缺漏,起了极大的救济作用。
五、在学术研究方面,与安徽有关的:(一)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光明日报开展“桐城派在社会主义社会有无作用”的全国大讨论,安徽只有我和吕美生写了“论桐城派”17000字的长文参加讨论,此文收入《桐城派研究论文集》,1963年出版。(二)安徽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和《红楼梦》齐名的伟大著作。1979年我参加了《吴敬梓和<儒林外史>》一书的写作。(三)作为省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我首倡并参与《张恨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筹备工作,帮助潜山成立了“张恨水纪念馆”。我在《读书》上写的论张恨水小说的文章发表后,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杂志有人写文作了褒扬。(四)安徽六安人蒋光慈是和郭沫若一起在20年代开辟革命诗歌的先锋,他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作为国家六五项目,我编著出版的《蒋光慈研究资料》,获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五)我是安徽大学专职老师,20世纪80年代兼任合肥联大中文系主任;2002年起兼任新华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为教育部新批的这两个本科院校作了不少工作。(六)结合教学,我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20多部著作,编著的共计1000万字左右。
以上这些都是在文革阴影下,至今都没有解脱的不正常的环境中做的一些工作。200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