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踩着改革开放节拍前进的医疗系七八届




  改革开放起始的那一年,安医大医疗系七八届同学肩负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重托,不忘时代大潮赋于的使命,勇敢地奔赴到江准大地。
  医疗系七八届同学来源于合肥、安庆、淮南、巢湖地区,钟灵毓秀的江淮大地母亲甘甜的乳汁曾哺育了他们,滋养了他们。他们是作为那个时代的精英百里挑一被挑选到任务更加艰巨的学习岗位上。他们朴实得带补丁的衣服上还沾着泥土的痕迹,黧黑的脸庞上还映着太阳的余辉。他们怀揣着一颗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的火热的心,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座医学的殿堂。他们最懂得基层工人农民的疾苦,他们学习的目的很明确,从哪儿来回到哪儿去,学成后报效他们曾经成长在那里的热土。因此,他们的学习很刻苦很顽强,即使当时没有条件读完高中的同学,也是咬紧牙关,夜以继日的苦学,圆满的完成了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三年的时间短暂得还来不及去欣赏一下逍遥津公园的风景,就要匆匆离别母校。他们谁知道未来的道路崎岖而曲折。
他们来到工作岗位不久遇到最难堪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对“工农兵”学员再“回炉”,就是说对他们要重新办班学习专业知识,再考试合格后才能发给相应的资格证书。但他们没有气馁,没有屈服,他们有的含着眼泪克服着家庭、孩子、单位工作压力等困难,再次出色地完成了二次学习任务,以优异的成绩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有的就趁势考硕考博,甚至冲出省门,冲出国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七八届是好样的!
  实践也报他们以最响亮的掌声!他们走上岗位不久,正值国家医疗行业队伍青黄不接,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匮乏。他们勇敢地站到队伍的最前列,发挥着生力军和先锋队的作用。连轴转的手术台,人手短缺,他们顶上去,有时一天要连开三四台手术,十几个小时不台,他们毫无怨言。临床各科,哪里需要,他们就奔向哪里,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是他们的战斗岗位!政府部门先后组织赴农村医疗队、支边、支藏、援外,他们都主动的站出来让组织挑选,成了这些援助和外事活动的骨干力量,
且百分之百地圆满完成任务,有的还立功受奖载誉而归。
  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又被醒目地提到了他们的面前,即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关系的问题。这些秉承着母校老师们的崇高师德和医德的学子们,念念不忘在三尺讲坛上那些长者们的苦口婆心的教诲,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一次又一次地举起右手向自己的良心宣誓:社会效益第一,患者利益第一。并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德赞歌,默默的向母校献上满意的答卷。他们中廉洁行医的事例,讲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七八届中有的同学因工作需要被动放弃了他们心爱的专业技术,从事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工作。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但是他们二话没说,像战斗在阵地前的战士一样,一个立正敬礼,愉快的服从了分配,在非医疗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他们的真诚感动了组织,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
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只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照样会受到社会的拥戴。有不少同学就这样先后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成了医疗卫生事业的领头人和决策者。
  更多的是在专业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同学。他们清楚地知道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交给他们的艰巨任务,就是刻苦钻研医疗技术,尽可能多地解决我们的前人尚不能解决的医学难题,努力保障群体健康,为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为此他们顽强的博击在医学知识的海洋里,充当医学知识的弄潮儿,收获到丰硕的成果。只要打开国内外大大小小医学期刊,包括世界顶级医学期刊,随时都能捕捉到七八届的学子们在医学知识的广阔天地里艰辛跋涉的足迹。他们有的成了名牌医科大学的知名专家教授,有的成了省、市或国家各相关学科的带头人,有的在国外从事科研教学和临床医疗,受到所在国家和相关专业领域的赞誉和好评。在外国的同学也都念念不忘我们伟大的祖国,通过交流,他们的字里行间里都充斥着乡愁和热爱祖国的深情。
转眼四十年过去,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令世界嘱目,我们伟大的祖国起了翻天复地的变化,让世界人民刮目相看。勿容置疑,七八届同学在四十年的改革大潮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奉献了他们的青春和力量。如今他们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但是他们壮心不已,有的继续被返聘,坚持在医疗岗位。有的虽没有返聘,但却心系国家,为子女做好服务,淳淳教导孩子们好好为国家为人民工作。他们组建了一个大的微信群,在群里每天互致问候,互相勉励。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国家取得的成绩而欢呼,因国际上少数国家的诡异而愤概,拳拳之心,可见一斑。回头展望,如果把我们伟大祖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比作是一棵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那么,医疗系七八届就是这棵大树上虽然不起眼但却是异常香甜那一颗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