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的传播与公众的心理
谣言是一种从古至今都存在的社会现象,随着传播媒介的相继问世,这种原本仅依靠口语形式传播的特殊信息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乘着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东风拥有了更广的传播范围、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多元的传播渠道。在自媒体环境下,网络的特性使之成为了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网络谣言针对的对象不仅仅是个人或事件,更针对了“社会的软肋”。就比如前段时间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在微博上去掉马上就爆出“女司机与公交车司机相撞”“女司机逆行”这样没说清楚真相的新闻,导致女司机处于风口浪尖被人肉得体无完肤,直到真相说出那些网民才就此罢休。那么这样我想问为什么人们在没有弄清事实的情况下却敢肆意传播谣言?
根据卡普费雷《谣言》中所言:“谣言是集体作品,由每个人都参与而成,然后在这个充满活力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角色都做了仔细地分配。”谣言的传播不是一个人完成的。
传播制造者选择制造谣言,一方面固然是谣言与舆论天然的密切联系,通过传播谣言,可以刺激舆情,引起公众的关注。
勒庞在其书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当领袖们打算用观念和信念影响群体的头脑时,他们所借助的手段各不相同。其中有三种手段最为重要,也十分明确,即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
首先,做出强有力的断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确,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女司机与公交车司机相撞导致多人伤亡”这句话一出,看似简单实则把这起交通事故的责任都推到了女司机的身上。谣言首先可以避免造谣者的抛头露面,你只要把谣言散播出去,自然有人会替你说。
其次,要不断的重复,只有不断重复的事情才能在民众头脑中生根,并且这种方式最终能使民众将其断言的事情当成正确的事情而深信不疑。就这件事故之后又有人爆出“女司机逆行”,女司机彻底的“死无葬身之地”了。因为在人们印象当中公交车司机是文明的使者,城市的形象代言人,而且在多起事故中公交车司机因负责的行为常常被称为 “平民英雄”。而女司机就不一样了,常被认为技术不过关、经常闹笑话,还被称为天生的“马路杀手”。可想而知,网民对于“女司机与公交车司机相撞导致多人伤亡”这个新闻该如何评价了,即便在这场事故中主要责任不在女司机,而是公交车乘客抢夺司机的方向盘而出现斗殴状况,导致公交车超出了 “车行道中心线”和“车道分界线”后出现相撞坠江。
最后,一旦断言的得到反复地重复,那么这种重复也就不存在异议,此时社会就形成了所谓的流行意见,也就是传播者散布谣言了。公众对于自己关注的事件,无论以何种方式获得它,不管正确与否,总是能记住它,同时加入到传播的行列。对于一件事情,如果它有好与坏两种不同的说法,公众也更容易相信自己认为的那方面,那么强大的传染过程也就随之开始了。
另一方面,则是谣言做为网民发泄的方式有其天然的特殊优势,即不知道始作俑者、不需要证据,它是一种不需要责任的方式。
在上述的基础,谣言可以非常容易地煽动舆情,来引导以及壮大舆论浪潮。从谣言传播的角度分析“集体记忆”成了谣言传播的选择性心理,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一些传闻作为集体记忆被激活以及重新构建,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谣言的传播,增强了舆论的威慑力。网民因为不用负责同时也得到了发泄从而达到自我满足感。网民在自我认知中认为“女司机”是技术不过关所以导致了这起事故的发生,再加以自我上帝视角的来评判女司机从而达到自我优越感。
在散布者中有一类很特别的存在———网络推手。网络推手作为中国社会网络谣言现象背后的一个重要角色,起到了直接为网络谣言出现并成为一个社会现象提供诱因的作用。
这个新闻会引起巨大舆论热潮的主因是报社官方微博发出新闻后多家媒体随之转发。新闻发出我们应该反思新闻虽要求“新”,但是不要为了追赶时间而爆出没弄清真相的信息。媒体从业者承担着审核和发布真实信息的职责,要加强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是杜绝网络谣言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重庆公交车坠江”这一谣言事件中,新京报的媒体从业者没有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一心为了追求轰动的效果,在没有查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便进行报道,以至于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给女司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反之,如果能够重视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教育,认真负责地核实信息的来源,严格遵守发布真实信息的制度,就会有助于维护互联网的绿色健康发展。
信息在网络上传播的主体是人,也就是说,一则消息能否传播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女司机与公交车司机相撞”、“女司机逆行”的微博最开始在网上传播,在网络媒体上大肆宣扬,“坠江”、“女司机”、“公交车司机”等敏感词被无限放大,网民们对此或是津津乐道,或是义愤填膺。在整起案件发生的过程中,部分人在舆论的引导下逐渐失去了理智,成为了盲从的看客,围在电脑、手机前,为了坚持自己所谓的“正义”,使得这条谣言不断扩散。全面提升公众素质,网民需要自觉加强自身“科学”道德及提高客观看待事物的能力。我们要保持理智,不人云亦云、围观起哄,网络谣言就会失去传播的动力,不攻自破。
(责任编辑王雪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