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回望2018,我们热爱的长理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8年,学校有太多令我们倍感自豪的变化,校园旧貌换新颜、内涵式发展劲头强,长理师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我们的情怀与担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校园旧貌换新颜学校无闲处,处处皆育人。校党委书记付宏渊曾在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师生同上一堂课学习活动中表示:“学校必须努力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有力保障。”
  为了构建一个会“说话”的环境,在不知不觉中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2018年暑假,在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下,学校以金盆岭校区提质改造为工作重点,大力修缮改造校园基础设施,校园旧貌换新颜。
  大到宿舍楼的整体翻新、违章建筑的拆除,小到加高床铺护栏、更换宿舍门锁,40余项暑期维修改造项目,在给金村增加一抹亮色的同时,更给金盆岭校区的师生带来极大方便。正如城南学院刘琦武同学所说:“看到干净整洁的教室,同学们上课积极性都提高了。”
  学校对校园环境的改造并不止于此。我校新任校长曹一家到任后,为实行“积极创造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氛围和条件”的承诺,做出了连番举措。
  2018年12月9日,一名长理学子给校长信箱投递了关于改善云塘校区综教自习室学习环境的建议信;10日,他收到校长收悉并转交后勤处处理的回信;12日,他收到校党委拟处理决定的回信;14日,学校发出了关于云塘校区综合教学楼B区一楼开辟学生自习室,并安装空调的施工通知。从收到学生来信到作出决策,学校仅用时三天。同学们纷纷在网上留言,为学校重视学生意见的这一行为点赞,“学校真好,有人疼的感觉真好”“效率好高啊,真是上心了”“棒棒哒!不用去图书馆找座位了”。
  各学院也在不断加强自身的环境建设。交通学院打造“六束阳光”工程,展现出了“老牌”学院的强大活力;水利学院环境育人如静水流深,走出了一条宽阔的育人路;建筑学院用“舒服得劲儿”的特色空间,营造出浓郁的“家文化”;经管学院用“五个结合”让育人文化更浓,营造了一个办学理念开放化、文化多元化、视野宽广化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内涵式发展劲头强在外部环境改造方兴未艾的同时,学校也一直在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并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针对如何立足新时代,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彰显大学特色,付宏渊认为,必须高擎学术大旗,培育广大老师的科研自觉,引导和激励老师在科研中提高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这一年,我校实现数个零突破: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青年长江”、国家“优青项目”、在影响因子大于30的Nature子刊发表文章……这一年,我校教学获奖成果丰硕: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二等奖……这一年,我校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的新时代教师楷模:“全国最美教师”蓝茵茵、“孔子学院先进个人”黄柏青、“全国第十届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丁丹……这一份份荣誉的获得,既彰显了老师们的担当意识和社会情怀,更在言传身教中让学生们领悟了学习的方法和终极意义。我校第三届教学贡献奖获得者马克思主义学院钟芙蓉老师说:“要用我们的生命点化学生的生命,用我们的幸福点亮学生的幸福。”
  学生们见贤思齐,纷纷在奋斗中擦亮青春的底色。
  一年里,学生们捧回了一座又一座奖杯,一张又一张奖状: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13项大奖、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计算机系统与程序设计竞赛金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MBA专项赛银奖、首届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科技竞赛特等奖、全国高校城乡规划学科竞赛三等奖、红点概念设计大奖……无不昭示着长理学子的拼博精神。
  参加绿色计算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朱毅鹏同学说:“能够获奖离不开学校对我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细心教诲、耐心指导。能够为学校赢得荣誉,我感到十分自豪。”
  无论是“2018年中国敬业奉献好人”“全国优秀大学生”邹勇松,还是获得国家奖学金的邓思佳,无论是获“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的龚毅,还是在SCI一区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陈杰和魏东海,无一不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让刻苦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不少同学被身边的榜样所感动,大一新生娄佳说:“一切成功的取得非‘力行’不能为。看到这些优秀的学长学姐,我决心向他们看齐。”
  我们的情怀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长理师生有着浓厚的社会情怀,一直不曾忘记身上的责任、肩上的重担,他们不断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为生产实践服务,为广大百姓服务。
  去年3月21日,我校扶贫队到新宁县水庙镇枧杆山村开展新一轮驻村帮扶工作。最近几个月来,枧杆山村新成立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大棚里一片忙碌的景象。合作社技术员杨承基笑道:“有了学校扶贫工作队的支持,我们就可以放手大干了!”暑期,长理师生再次走出校门开展“三下乡”活动,“萬花匠人”“蜂巢”“大禹之子”等团队秉承着“铺路石”精神,将“三下乡”活动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
  这种“铺路石”不仅被师生们带到了乡间地头,还闪亮了超级工地。被誉为“21世纪第八大奇迹”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凝聚了数百家单位和数千名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其中,也包括我校的上百名校友。港珠澳大桥建设者林鸣、写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传奇的张怡戈、死磕质量的徐永刚、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蒙内铁路一线的张驰……他们,在超级工程背后,留下了深深的长理印记。校友情结系着每一位长理人,97级李道洪和92级房家慧,不忘初心,回访母校,两位校友各捐100万元成立校友创业孵化基金,“相比创业项目,更有投资价值的是校友情。”李道洪道出真义。
  不仅如此,学校还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发展与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与交流,致力于成为“一带一路”科教合作的先行者,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民心相通做出贡献。国家汉办高度肯定了我校孔子学院工作,目前,我校即将在马来西亚合作建立第三所孔子学院。
  去年4月,我校与湖南路桥联合建立了湖南首家专门面向国际学生的人才培养实习基地,首批10名来自赤道几内亚的留学生进入湖南路桥开展了为期42天的系统专业实习。国际学院几内亚留学生李薇表示:“我跟着我的中国师傅,学习了中国工程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我要把这些技术和经验带回我的祖国,为我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记者李潇玲学生记者杨诗峻孟凡佳彭璐舒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