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记忆力并非天生,方法和毅力才是关键
本报讯 (记者戴勇 陈玲) 记忆力差的学生不用再自卑了, 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然后 坚持下去,就能成为记忆高手。我 校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胡谊博士 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埃里克 森等人经研究发现,记忆力好并 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努力的结 果。该研究成果题为《在有限的短 时记忆容量基础上的超常记忆能 力》,发表在近期的国际心理学权 威期刊《实验心理学:学习、记忆 与认知》上。
胡谊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一个 26 岁的中国人。这个青年在一年 多时间内记下67890 位圆周率,从 而打破吉尼斯纪录。胡谊把这位具 有超强记忆力的青年与其在年龄、 学历上相当的17 位常人进行对比 分析,并与印度和日本的两位具有 超强记忆记的人进行充分讨论。
为了保证研究准确性,胡谊 等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收集 到了研究对象记忆过程的信息, 并使被研究者说出了记忆方法的 细节。“这些实时的跟踪纪录,有 助于我们重现研究对象的真实记 忆过程,从而动态性地揭示出记 忆现象的内在认知过程。这也是 是我们能在实验中有所发现的关 键所在。”胡谊表示。
实验研究表明,世界级记忆 大师主要依靠有结构的记忆系 统。以吉尼斯圆周率世界记录保 持者为例,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 本人、印度人,都有把所要识记的 材料(如数字)转化为特定有意 义事物的记忆编码系统。例如 “23”代表“乔丹”,“14”代表玫 瑰花,于是“2314”就是“乔丹拿 着玫瑰花”;因此,这些需要记忆 的材料,就被转化成一个又一个 故事,以动态图像、类似放电影方 式在脑中出现,既直观又包含丰 富的信息。同时,他们在编码过程 中,有时还需与特定的位置对应 起来,以加深对所学习内容的记 忆,如把被记忆物与方位、家人、 身体部位联系起来等。而大多数 普通人则依靠强记,即使偶尔也 会寻找被记忆物之间的联系,使 用也不熟练。
这些记忆方法在经典的心理 学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但为什 么大多数人了解甚至使用后,却 仍然成为不了记忆高手呢?“道理 其实很简单:锲而舍之,朽木不 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的 这个研究对象,小时候并没有超 常记忆的表现,高中以前学习成 绩在班里倒数。高三那年,他突然 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强化自 己的记忆能力,成绩才突飞猛进。 在本科学习阶段后期,他下决心 背诵圆周率,每天坚持长达5 个 小时来面对那些枯燥数字;在背 诵的过程中,他曾甚至一度出现 身体状况,失眠、焦虑等,但最终 都克服过来了,这样坚持了整整 一年;最终,他以惊人的成绩打破 了吉尼斯记录。记忆力的好坏与 长期训练有关,记忆方法也许可 以模仿、学习,但是坚韧的毅力才 是成为记忆高手的不二法门。”胡 谊强调道。
文章还有一个观点认为:“通 过记忆训练,同样是具有超常记 忆力(主要指长时记忆)的人表 现也不一样,有的人短时间内记 忆能力得到提高,但有的人则没 有。”这个发现得到国外专家的高 度评价。“这种差异主要与他们选 择的记忆方法有关。进一步的具 体关系是我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胡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