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武陵雕塑学术研讨会发言选登










  陈秀满(湘西自治州文联工艺美术研究院陶瓷雕塑家):
  张家界学院的博物馆群已初具规模,这个博物馆群是张家界学院文化的巨大力量,组成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大湘西地区雕塑艺术家不多,对雕塑了解的人也不多,张家界学院能够做展览,做研讨会,做雕塑博物馆,非常了不起。
  我在当老师的时候,经常到湘西的边远地区考察,因此我对湘西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有很多的资料和记忆。我自己创作的作品基本上都以湘西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为背景,作为一个艺术家能够这样,其成长经历和创作源泉会非常丰富。但是一个艺术家或者一个艺术工作者一直停留在民间这个层面上还不够,我们要从民间中走出来,然后向学术靠近,向学院艺术靠近。
  湘西竿军,是我长期创作的作品,根据湘西的军事文化,将军事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当然,我主要创作的、在外展览和比赛的作品是一些小一点的人物或体现丰富生活情节的作品,像苗寨秋歌、湘西喜事。这些体现湘西民俗的作品,从民间中来,要把它提升,需讲究造型语言,形成自己的思想和风格,用专业的造型和表现形式把它们做出来,从民间把民俗文化提高到学术上,然后提高到国家层面上,去展示、推动、传播我们湘西的文化。它的意义非常的重大———不光传达我们的艺术思想,还传达了本地的文化,这就是我们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事实上不管做什么艺术,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思想去表达,并带动本地的文化和生活,这就是成功。自己做的东西,今后能够实实在在的给后人留下一点艺术思想和艺术遗产,那就是了不起的。艺术作品最好的归属是进入博物馆,因为博物馆的功能,是保存人类的艺术智慧。
田茂军(湖南省剪纸协会会长、湘西自治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武陵雕塑这个概念,表明了一个努力和前行的方向。从创业方面来讲,一个创作群体要形成一个影响力,要形成一个风格,在这个基础上最后形成流派。文学上有很多流派的形成,也包括乡土写作的形成,它是一个众多的作家的创作,表现出题材上或者其他方面的共同追求,自觉形成一个创作群体。比照着这么一个创作群体风格流派的形成,武陵雕塑创作流派的形成,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一个很好的发展势头。
  现在这种雕塑有一个民间的、自发的群体,我们该充满信心。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把自发的变成一种自觉的,要把单独的、零散的形成一个整体的、集体的力量。关于武陵雕塑创作的未来发展,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做:一要把雕塑艺术从个人的书斋走向大众,二要把这个案头艺术走向市场,走向公众艺术。
  武陵雕塑的出现,表现出了武陵风骨在不经意之间,在大家没有关注的时候,蓦然回首的一种感觉。从表现武陵风骨的角度来讲,这些艺术家的雕塑是武陵精神、武陵风骨形象立体的直接呈现。
  城市的标志其实就是雕塑,城市决定文化,地标就可以作为文化的基础。湘西还没有一个对雕塑家形成良好促进的环境,但是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的雕塑艺术、案头艺术变成一个空间艺术。让更多的市民来分享、促成我们城市文化的地标。
舒湘汉(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教授):
  我是做国画的,雕塑和绘画不同,绘画是在两维中间做的,雕塑是三维的一个艺术。作为国画家谈雕塑有很多东西谈不上,但都是美术创作,它们也有很多相通之处。今天我以国画家的眼光来谈一谈蔡和绪先生的雕塑。蔡和绪先生是民间出身的艺术家,我经常思考:为什么他的头脑里有一些我们专业美术工作者没有的东西。
  首先,我认为创作始于生活。我是从事艺术创作的,我一直说:“要做湘西、画湘西、反映湘西,都要去读一读沈从文先生的东西。只有读沈从文先生的东西,才会平平实实的看待生活,才能认识湘西。”而蔡老师的作品反映的,就是湘西人的生活,是湘西民间老百姓的生活。蔡老师从小生活在湘西,生活在大山里,生活中他用“寻真之眼”看对象,以童年所得来的对湘西生活的感受把它表现出来,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让人觉得舒服!是好作品!其次,是蔡和绪先生作品的形象问题。我们常讲艺术造型的具象、意象、抽象,我认为蔡老师作品的形象塑造和中国画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中国画讲究形神兼备,形和神是相应的,在形的基础上更着重研究它的神似,这个神很重要。中国画讲“意象造型”,接近具象和抽象中间,蔡老师的作品就是一种意象的造型,强调抓住基本的“形似”把重点放在“神似”上面。
  我们说武陵风雕塑,口号提出来就要有一定的地域性、艺术的风格特点、反映的题材,更重要的是有一部分代表性的雕塑家。武陵风雕塑要形成一个响亮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流派,更要有像陈秀满、蔡和绪这样的艺术家,不断地创作带有湘西文化特色的作品。
伽迪(乌克兰画家):
  我作画的时候没有把自己当成乌克兰人,因为艺术是世界的,应该带有大局性、整体性去作画,作画不能太严谨。
  在张家界,我的灵感来源于土家族、苗族等带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非常美,是值得去作画的。我认为湘西不仅仅代表少数民族,而是代表世界,民族的是世界的,应该吸引更多画家过来把它传播出去。在整个湖南省特别是湘西地区,我看到关于民族风的东西绝大多数是用中国画去表现的,用油画去表现的非常少见。所以我想花更多的时间用油画的形式去表现土家族、苗族文化。我会努力用自己的风格以油画的形式传递湘西的文化。
刘泰然(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我觉得从中国传统来讲,雕塑在精致、精巧这方面容易做到,最难做的是“璞”“琢”“瞅”“钴”。今天看了几位老师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从中国古典文化精神当中出来,追求的不是“精”“巧”“魅”,而是“璞”“琢”“瞅”“钴”,这是最难做到的。最震撼我的是他们作品中的生活气息。
  现在的雕塑大多走向观念化、抽象化,很多雕塑家不是不愿意表达生活经验的东西,只是他们的生活已经和丰富的、有质感的生活脱节了,所以现在雕塑转向抽象化和观念化,是时代社会环境造成的。武陵雕塑的艺术家有很多民间生活的经验,扎根于民间,这是现在中国其他学院派的雕塑家所缺乏的。
  湘西艺术家如果要做艺术,必须要认识到自己已有的长处到底在哪里,要更好的发挥出来。我们跟中国一流艺术家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家比较,会有很多短板,但我们其实也有很多长处。我们把长处发挥到极致,跟他们比不但不会逊色,反而会有更大的震撼力。武陵雕塑概念的提出,我认为觉得要认识到我们的长处,要扬长避短。
杨瑞仁(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教授):
  今天来到现场的,有武陵盆景赏石的专家,我给大家介绍几位和雕塑有关的艺术家。王自杰,做玉雕;罗克忠,做石雕;邓文峰,做金丝楠木雕;周世军,做木雕和绘画。我们学院要向这些在社会上有实践经验的成功的艺术家学习,其实艺术结合市场是能够走出一条道路的,像蔡和绪、陈秀满等,他们的作品中有浓浓的乡土气息,感染力很强。
  蔡和绪老师因为真心喜欢雕塑,所以能做出这么有感染力的作品。但我觉得他的民间雕塑作品在学术方面可以加强,因为作品到了高校,就不再民间了。在高校有艺术家们的承认还是不够,还需要拓宽自己的道路。
  我很早就认识了陈秀满,有一次我无意看到他的雕塑后就震憾了,他的作品竿军俑,题材独特,价值极大。凤凰的旅游能发展起来,主要靠文化,而这来自竿军将领对文化的重视,他们努力培养后代学文化,来改变命运。
  石凌空,我非常喜欢他的艺术气质,他对艺术很痴迷,雕塑做的极好。赵一凡,有理想、有情怀的雕塑家。山民的盆景雕塑,也是一种雕塑艺术,作品非常有个性和创新性。
  武陵雕塑有什么特点?我认为它们要有材料特点、文化特点、技艺特点,有这几方面才有武陵特点。
石凌空(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美术与设计系讲师):
  我一直在探索属于自己的东西。我很喜欢雕塑,一直都在想办法创造条件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两年我关注的东西更多一些,我觉得现在存在一个问题,湘西苗族、土家族,包括一些原生态村落,它们像一种“矿”,但是大家来开采的时候却没有考虑到它的后续保护。我们作为年轻的一代,更应该把一些好的东西带回来,探索怎么将其与本土文化更好的结合。庆幸的是现在提倡美丽乡村,这代表当地的这种“矿”会越来越好。
  我现在是环境与艺术设计系的一名老师,会更注重环境与雕塑之间的共存。怎么能够让环境更好,让学校、乡村、大湘西的整个环境能够越来越好,让越来越多人关注到我们,让这个地方越来越富足,这就是我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