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向着春天进发——记校报创刊五十周年





  前记:1958年,江苏师范专科学校北迁徐州,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而后《徐州师院》于1959年创刊,宣告了我校党委机关报的诞生,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光添彩。2009年,她悄无声息地走过了五十年光阴。当岁月渐渐在她额头添上些许痕迹时,当她用朴素的文字、隐忍的笔调为我们呈现这所高校的精彩时。作为师大人,我们的嘴角是挂着笑意的,这是怎样的一份满足啊,蓦然回首间,她竟然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
  1962年到1978年,新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岁月的一部分。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十年,文化发展停滞了,思想被当做洪水猛兽囚禁于牢笼之中。师大报因故停刊,留下了一段空白的历史。1983年10月1日,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在校各方面的努力下,复刊第一期的《徐州师院》正是出版。宣告了她的新生。而后,她有了一连串温暖的名字:《徐州师院报》、《徐州师大报》、《徐州师范大学报》。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历史,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新起点。站在09年的年末,冬天的严寒冷却不了我们的喜悦,我们挥手作别2009,畅想2010的美好。校报,向着春天进发,向着未来进发。
成长记你每迈出的一步,都会惹来我们心动的一瞥。我们静静端坐,抚摸着纸上散发着油墨香的文字,那是一笔多么珍贵的财富啊。
  从1983年复刊第一期至今,校报获得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满足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其出版频率越来越高,各方面逐渐规范化。2001年出版的报纸首次突破了20期(复刊220—240),2003年则达到了25期(复刊265—289),以后几年基本稳定在这个数字。跨入新世纪,校报从复刊230期(2001年9月10日)起正式开始出版旬刊,树立办好师生员工满意的高校校报理念,努力实现新闻报道和舆论宣传的及时性、全覆盖。而为了进一步确立校报的主流媒体地位,扩大舆论宣传覆盖面,在校领导的支持下,经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校报由四开四版的小报改为对开四版的大报。“徐州师范大学报”的刊头字更加突出,“新闻”、“新知”、“校园”、“文化”等四个版面正式诞生。为了进一步向“办中国一流高校校报”的目标迈进,2007年9月20日出版的复刊376期,开通了校报PDF版(电子版),读者在网上就可以方便阅读校报。一年之后,复刊398期的校报又在新华网的支持下推出了互动博客,拓宽了与读者交流的平台。校报由此率先成为全国首家同时开通PDF版和互动博客的报纸。为了做到及时出版报纸,提高办报质量,校报成功实现了自己排版发排,成为江苏率先实现自己排版的高校校报。
  校报于2002年5月率先在省属高校中创办了定期出版的子刊《心声报》,同时,校报注重发挥办报育人功能,在校领导的支持下,于2001年记者节前夕整合校报记者团成立了大学生通讯社,加强对学生记者的培训和使用,培养了数以百计的专门从事媒体宣传的人才。率先在全省高校中定期开展“校园报刊活动月”活动。同时举办“校园记者模拟采访大赛”,为营造和谐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报刊文化出主意作贡献。她与徐州日报、彭城晚报等一些报刊传媒都有着良好的关系,为媒体输送着大批优质的实习生。转眼间,校报创刊五十年了。每一次改变都是一次进步,一切都在岁月无声中静静地呈现着精彩,走过了半个世纪,她更温婉动人了。
  你的温柔我们都懂校报亲和而包容的氛围,会使每名学生记者都会情不自禁把她当作在学校的“家”。在这里,我们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学生记者;在这里,来自不同学院的同学时常围坐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这里,校报编辑部老师亦师亦友,向我们授道解惑。当自己感到迷茫时,第一时间想到是请校报老师给自己指点迷津;当遇到困难时,是校报的老师、同仁给予了我们无私的帮助;当自己取得些许的进步,最高兴的是和校报的老师、朋友一起分享;每当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都会欢欣鼓舞地寄给家乡的父母。让我们作为报纸的一份子,试着回顾校报的来路并展望未来,我会感到肩负的压力与期望。因为五十年的时间长度,等同于徐州师范大学独立办学的历史;而创刊50年的历程中,又会有多少身影从眼前闪过,有多少事件在报纸中蕴藏。如此厚重,任谁敢轻易落笔?最终,也还是深情让校报人鼓起勇气、大胆回顾、笑看来路。即使见识浅薄,回忆残缺,也不妨碍我们对她爱得深沉。担当50年风雨兼程,这份报纸到底承载着怎样的功能?在学校的成长和壮大中她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答案应该被每位关心她的人明晰。
  校报是一个高校发展历程的最翔实、最负责的记录载体。编写校史,校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好查证的事情,翻出校报,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新闻宣传是校报的基本功能,新政策出台、新规章制定,校报都会让使师生员工迅速了解;值得称颂的人和事,通过校报会使他们达到最大的正面影响效果。
  校报发挥着沟通功能,通过校报记者的采访调查,来自基层师生的意见可以被撰写成通讯和调查报告,以新闻形式获得广泛的民意关注。校报开辟了另外一条师生表达意见的渠道。
  校报还发挥着教育功能、外宣功能、培养功能,策划专题采访、发表主题文章,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德育;在与兄弟院校交流校报、向学生家长和校友寄送校报、利用互联网展示校报的过程中,校报代表着学校的形象;50年以来培养出的数百名学生记者、编辑,以其文理兼备的综合素质和新闻写作实践能力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校报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校报编辑,另一部分是学生记者。他们如同硬币的两面,在校报的五十年历程中从未分离过。校报编辑是学校的行政机关中身份特殊、略显尴尬的一类人,他们是机关单位中的媒体从业者。而区别于记者与编辑分工明确的特点,校报的编辑又是采编一体,既要采访学校的重大新闻事件,搜集资料撰写新闻,又要组稿、编辑、校对报纸;既要策划版面的专题文章,又要自己动手采写稿件。不仅身兼编辑与记者的双重身份,而且在更广的层面上,校报编辑既做采编工作,同时还做事务性工作,学生记者团培训管理、报纸发行、设备存取、档案存留……编辑部几乎就是一个微型的报社。
  学校每年有数十个甚至上百个新闻事件需要采访,有几十个新闻人物需要报道,仅凭几个校报编辑是无法完成工作的。所以,一批批优秀的学生记者就进入了校报,他们直接参与到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之中。当年那些理工科出身的学生怎样写出了专业的新闻、怎样写出了精彩的通讯?是校报培养了他们。五十年来,从校报走出那么多具有复合专业背景的新闻人才、走出了那么多文笔优秀的理工科毕业生,这一直让校报引以为傲。如今,校报的学生记者培养机制愈加完善,真诚对待学生的温馨氛围也愈加厚实。学生不仅在这里学会了专业新闻知识、获得了采访实践机会,更重要的是置身于一个相互促进的氛围。如今天南海北的学生记者正是当年纵横于校园重要场合的媒体人,为学校奉献着他们的力量。
  一直以来,校报舆论引领者的性质让工作变得异常重要。新闻稿件的字斟句酌,报纸出版前的反复校对,每一次出报前如履薄冰的心情……然而,由于学校处于发展时期,校报人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奋力坚守。从当年的2个人增加到今天的3个人,加以事务性工作和外宣工作任务,终日陀螺般的高速运转带来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她其实很文学2008年,校报第389期以《多元视角的文化盛宴》为题,报道了于3月23日至25日上午在我校举办“余光中与20世纪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那个满头白发,又满脸笑容的诗人,他要带着春天和诗一起出发;高声唱着《民歌手》,来到了一个彭祖的故乡,叫做彭城的地方宣扬诗道呀!”,余光中、林焕章、陈仲义、萧萧等诗歌名家云集。报纸以专版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盛况,一时间,春风十里,徐州师大成了诗的圣地。
  2008年11月24日,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先生在我校敬文报告厅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文学的启迪》的报告,校报第405期也以专版形式予以了报道,犹记得那是一个清冷的上午,我特意翘掉了英语课去了敬文报告厅,人那叫一个满满当当,文学大家为文科学校增辉。在王蒙周围,我看到了校报记者的匆匆身影。闪光灯亮成一片,美的有些恍惚。
  2008年《心声报》第45期以《大师课堂》为题,用深情的笔调追忆了我校三位文化大家,他们分别是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和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创始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大力推动者,著名语言学家廖序东先生;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家、鲁迅研究专家吴奔星教授;学术界公认的“学者型的作家、才子型的学者”,现代著名剧作家、诗人王进珊教授。该期报纸在学校引起强烈反响。
  第387期的“赵本夫来我校讲学”、第421期的“让我们聆听华文的声音”等,文化大家、文学大家刘登翰、杨匡汉、范伯群、朱苏力、傅刚、莫砺锋等相继来校讲学,这样的报道不胜枚举,而在会场,我们总能看到那些扛着相机不停地拍、拿着本子不停地记录的人,看了会让人感动,而后心里满满的,都是一种希望和骄傲。
  校报作为校党委机关报,肩负着校内舆论引导的重要任务。宣传党政思想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这个自不必多费笔墨。换个角度想,单是党政舆论工作的宣传,报纸势必枯燥乏味,于是,一批智慧而又感性的办报人腾空出世。仅是看看文学方面,笔者看来,校报是够得上说为徐州师大这所有着浓重文化底蕴的文科院校锦上添花的资格的。一个个文学学者的接踵而至,带来的是校园浓厚的学术气息,带来的是学生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而这一切,编辑们总能开动脑筋,把那些美丽用鲜活跳跃的文字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了这份报纸上,我们心里默念着:她其实很文学。
  今日的大报纸更需要有配套的版面设计和精品内容,深度报道的策划和采写需要充分的调研和采访,报纸版面的优化与提升需要专业的设计和思考,一份精品报纸需要充足的人力配备去打造。时间、人力,这些制约校报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摆在了面前。求解的困惑从未像现在这样迫切过。但即便如此,校报人依然会笑看来路,在前行中寻找答案。
  你的美丽,我的声音翻开泛着黄斑的旧校报,一面心潮澎湃,一面黯然神伤,想起陈升的那首歌:“把我的悲伤留给自己,你的美丽让你带走。”这是一所学校怎样的一段岁月史啊。值校报创刊五十周年之际,笔者也走访了一些师大学子,请他们谈谈眼中的校报。
  校研究生会主席华德仁作为一名文学院的研二学生,在师大求学已有6年多了,校报一直是我了解学校动态的一扇窗,每每在报纸上看到我的同学朋友们的文章,我都会一字一句地读完,然后忙不迭地向别人推荐。6年的大学时光,我也亲眼目睹了师大报的一些变革,总得来说,办的越来越精致,也越来越厚重了,校报对学校其他报刊传媒的影响力也是十分巨大的,就拿我们《研究生报》比,和校报不可同日而语,需要学习的地方有很多。而现在校报也创刊五十年了,我衷心祝愿它能够越办越好,争取在全国校报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语科院学生会主席朱德康每次打开信箱从团委领回报纸,小心地捧在手中,总有一股亲切的气息迎面扑来。每一期校报我都会看的,校报走过的一段或轻缓或激越的历程,像一弯撒满花瓣叮咚奔走的小溪,香气在指缝间弥散开来,直逼心房。我对于校报怀有一份深厚的感情,她像循循善诱的师长,更像亲密无间的朋友。在这一方百花园里,我经历过学校发生的重大事件,聆听过许多德才兼备的老师的谆谆教导,更目睹过诸多富有才情同学的激越文字和锦绣文章。我觉得,锦绣文章固然好,校报还应再多些锋芒,有些风骨,多多发出些自己的声音,以正校园风气。校报创刊五十周年,应该是一个更为奋激勃发的时代的新起点,在此献上我美好的祝福。
  文学院汉风导游社社长 戴培超“作为一名学生,我在第一次接触这份图文并茂的报纸时便被她深深吸引住了。通过校报,我了解了学校的方方面面,包括它的辉煌历史和它的宏观蓝图。“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校报,她会带着师生们的关爱继续成长,为学校的文化发展继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想建议的是,校报能否适当考虑发一些就业方面的指导文章,因为我是一个大三学生,对就业这方面的知识还是相对匮乏。比起一些都市报纸,这份报纸与学生更为亲近。
  半个世纪的薪火相传,五十年的风雨沧桑,写在了墨香飘逸的报纸上,也印在每一位校报人的内心深处。五十年磨一剑,只为自由诚实的歌唱。回望来时路,时间让我们变老,而那些歌却被淬炼如新。我带上一份祈愿去看你,在年少轻狂的南风里,去那个有你的城市,不为别的,只为向春天进发,进发……(陆乐 陈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