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记软件学院博士生导师胡昌振教授





  伴随着“为梦想,千里行”这首悠扬的北京奥运会主题曲的歌声,请跟我一起来认识本期京工人物———奥运安保某重大专项的负责人、软件学院博士生导师胡昌振教授。
  胡昌振1984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力学工程系,198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四院工作,27岁时以同等学历考回母校引信技术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9岁时获得博士学位,30岁时晋升为副教授,35岁时晋升为教授,37岁时被聘任为博士生导师。
  如此看来,胡昌振的成长之路可谓顺风顺水。殊不知,他的研究方向几经改换,研究领域从机电系统设计、固体推进剂安全性、信息融合技术到网络信息安全,角色也几度转变。但是,转变不仅没有成为他的羁绊,却成为他发展的垫脚石。勤学苦思孜孜不倦胡昌振到航天四院时从事的是固体推进剂的研究,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胡昌振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迎难而上,猛补专业知识的不足。1990年4月,即成为研究院唯一被破格晋升的工程师。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胡昌振能够在几个专业不同技术方向的研究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他勤奋刻苦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论语·述而》中有句这样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胡昌振就是这样一位废寝忘食,以研究为乐,发奋进取的人,虽然“年科研经费过千万”,但仍甘愿做“苦行僧”!“一个人若能从事他所感兴趣的工作,少吃一顿饭,少睡一会儿觉又算得了什么呢?”胡昌振满怀激情地说。国强方能人强,胡昌振教授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在为构筑国家的信息防线添砖加瓦!
  逛书城、买书和看书,是胡昌振的爱好,也是他的一种生活习惯与方式。他读过的书多,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也快。读完一本书,即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他多年练就的本事。他把自己在三个不同年龄段的读书方式总结为:30岁之前读书时,80%的时间读、20%的时间思考;30-35岁读书时,60%的时间读、40%的时间思考;35岁以后读书时,30%的时间读、70%的时间思考,这时读书往往是为了印证自己的思考。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胡昌振经常和身边的同事以及学生说的话。大家评价胡教授看问题特别有深度,能够高于问题的层面看待问题,通过提炼、抽象和综合,他能很快将别人的思想和观点纳入自己的体系中。“悟”,是他经常教导学生的话,正确的学习与思考方式的建立,是他要求学生进入研究领域之前,必须练就的基本功。
  志向高远鲲鹏展翅“他非常富有远见卓识,能够成功的定位自己,并且找准方向后会朝着一个目标不懈努力。”胡昌振的同事这样评价他。本科学机电,毕业后做化学,读博士期间研究信息融合技术,当教师后研究信息安全。胡昌振专业的转换跨度较大,但是他能主动跨越,而且每次新专业的学习是在不舍弃原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将不同专业知识做到了很好的融合。比如他基于武器系统体系对抗理念,开拓了信息网络动态防御技术研究方向。胡昌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勤奋和努力,得益于他敏锐的视角,因为他能在学术道路上另辟蹊径,得益于他对于多个专业领域的集成提升。
  ———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创新胡昌振教授在科研方向的选取上始终面向国家的战略需求,面向应用,面向工程。他说,科研选题的立足点一定要从实际应用出发,符合技术发展方向,满足国家急需。胡昌振在网络信息安全方向上取得的成绩与他的创新意识密切相关。他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富有开拓精神,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一颗永不满足、勇攀高峰的进取心。在胡昌振博士毕业时,网络安全在国内才刚刚起步,他凭借自己所学的知识、深入的思考和敏锐的视角,把武器系统体系对抗引入到信息安全中,并且研制出关键技术。2000年时,他主持做出了国内第一个网络信息安全动态监控系统。
  胡昌振所承担的奥运安保某专项正是他把软件技术融合到这个大系统中、把信息对抗理念融入到电子对抗中的结果;国防基础科研“十二五”重大专项选项时,他结合“低密级网络跑高密级应用”的迫切需求,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和设想,并形成关键技术的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