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五年发展成就大盘点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六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校长报告解读
编者按
“双代会”是全校教职工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校长工作报告详细介绍了五年来的大发展、大变化和大成就。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报告内容、怎样来看待学校发展呢?这里,我们希望通过关键词解读的形式,与大家一起,共同感受学校科学发展的强劲动力,领略我校内涵建设的稳健步伐,体味大庆石油学院做大做强的努力和成效,把准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脉动与方向。
关键词一 转变
从体制划转到整体搬迁,从发展优先到科学发展,我校就是在适时的转变中,不断调整,实现学校的快发展、大发展、协调持续发展的。2004年以来的五年,我校在实现了规模效益的基础上,逐步由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完成了历史性的华丽转身,走上了科学发展的发展之路。
报告指出,在过去的五年里,我校完成了一个重大转变,即由外延式建设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成就盘点:
2004年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开始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伴随着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校上下认真探索如何更好地建设新大学,强调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日渐成为主导学校发展的主流意识。2007年第九次党代会上,学校党委审时度势、立意高远,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创优”的办学理念,将内涵建设正式确定为学校发展宗旨,在全校范围内深入贯彻实施。几年来,内涵建设屡见成效。2007年学校获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不断攀升;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精品课、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相继实现突破,质量工程效益不断显现;学科建设、科研获奖、科研经费总量不断跨越,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大学生就业率、招生录取率不断攀高,社会影响力日渐扩大,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有效提高,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更为坚实。
关键词二 机遇
机遇是一笔战略资源,是发展的“助推器”、“催化剂”。一直以来,我校就是通过主动地发现机遇、创造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在过去的五年中,我校积极地融入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之中,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把握大机遇,开阔大视野,策划大思路,真正地把机遇变成推动我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了学校的做大做强。
报告指出,五年来,我校抓住了两个难得机遇,即抓住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高教强省战略的机遇。我校抓住国家大力“振兴东北”之机,在服务中壮大;抓住“高教强省”的战略之机,在贡献中做强。
◇成就盘点:
为配合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2004年我校制订实施了《大庆石油学院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参与油田技术难题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等方面提供服务。2004年学校获批成为黑龙江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石油化工工程人才培训中心。在服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我校的学科实现了突破,服务面向得到了拓展,与地方企业和政府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学校的办学实力不断壮大。
在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中,我校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为完成使命,乘势发展,力争使我校在高教强省战略中进一步做大做强。学校制订了《大庆石油学院高教强省战略计划实施方案》,力争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以实力求跨越。同时,学校不断强化社会服务功能,采取新举措,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大庆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百年油田创建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校牵头成立了石油石化专业委员会,在六大产业基地建设中担当重要角色;成立了软件学院,为我省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培养软件人才;出台了《大庆石油学院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建设了一批特色优势学科。
关键词三 突破
发展需要突破,没有突破就不会有超越。通过1999年以来的扩招,我校实现了办学规模的突破;通过2000年的体制划转,我们实现了办学理念的突破;通过2002年的整体搬迁,学校实现了办学效益的突破……这些突破,真正突破了我校办学发展的瓶颈。善于突破、敢于突破,是我们能够把学校做大做强的有力保证。五年来,我校在教育教学、科技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大突破,更深刻地印证了这一点。
报告指出,几年来,我校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突破,即实现了教育教学、科技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突破。我校以评建为契机,全力打造教学质量工程,实现了教育教学水平的突破;以国家重大项目为依托,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了科技工作的突破;积极拓展大学职能,扩大对外影响,实现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突破。
◇成就盘点:
2007年6月,经过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评审,我校被评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圆满实现了评建创优的预定目标。2004年以来,我校相继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重点专业14个;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立项学校,累计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50项;建成3个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新增省级教学名师3人;建成省级精品课18门,10部教材被列入“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9项;成功申办了7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和12个本科专业;有21个实验室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支持;我校大学生在各类学科大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147项,其中国际奖12项,国家奖105项;全校青年教师爱岗敬业、健康成长,机械院青年教师在东三省课堂教学竞赛中夺得一等奖;2009年,“石油石化行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石油工程》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石油工程与地质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些无疑成为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体现。
5年来,学校立足于高水平大学建设,不断加强科技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研立项级别逐年攀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专题、“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教育部跨世纪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都有新的突破,服务面向大幅度拓展。2004年以来,学校科研经费逐年递增,年均科研经费达到1.5亿元,2008年突破2亿元。科技成果奖励也连创新高,5年来,学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37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项。科技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学校现已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2008年,我校“水驱油藏注入水低效循环识别与治理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由我校牵头申报成功的国家级奖励的历史性突破。2009年,我校《高含水期油田地面地下整体优化技术》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和2009年,学校连续获得三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零的突破,彰显了我校的科研实力。2009年,学校大学科技园通过国家大学科技园现场考核组的实地核查,在一年内实现了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两次飞跃。
2004年以来,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获得更大发展,先后参加了中德相关高校能源合作协议签字仪式、“黑龙江省香港教育周”及第六、七、八届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校长论坛,丰富了我校在国际视野下办学的经验。5年来,先后有英国利兹大学与雷丁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等多批次国外知名学者来我校,就双方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了交流与合作。我校先后与秋明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哈巴罗夫斯克国立工业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美国科尔曼大学、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等签订了人才培养、互派留学生和合作办学方面的意向性协议。2005年,我校首次招收了美国籍留学生,扩大了外国留学生招收的范围,并在专业生招收上实现了零的突破。2007年和2008年,我校先后有两批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赴德攻读硕士学位,使我校对外合作提升到硕士层次。2009年,我校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硕士 “1+2”合作项目实现新的突破,首届德语学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德国大学组织的DSH德语水平测试,赴德攻读硕士学位。2009年,就读于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首位非汉语专业韩国籍留学生,修完全部课程之后,通过了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拿到了管理学学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这标志着我校在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工作中又迈进了一步。
关键词四 提升
提升,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水平的提升,则是我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学校科学发展的明显成效。我们要做大做强,需要提升;我们要做活做亮,必须提升!几年来,我校管理水平、效益水平、师资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使我校在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报告指出,过去的五年里,我校的管理水平、效益水平、师资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我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加强资源整合、化解债务危机,努力提高办学效能,办学效益水平显著提升;全面打造人才工程、名师工程和院士工程,师资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构建学科梯队,学科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成就盘点:
5年来,学校领导班子不断得到调整和充实,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得到有效优化,团结干事能力不断增强。通过严格规范决策行为、行政行为、办学行为、干部人事管理以及加强对财务、基建、物资采购、校办企业的监管,逐步建立健全了权力制约监督机制。2007年6月,全国厂务公开办公室领导来我校检查时,充分肯定了我校民主管理工作的成绩;我校也被授予“黑龙江省高校校务公开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5年来,我校在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方面卓有成效。2005年7月,大庆市人民政府和大庆石油学院正式签定协议,大庆艺术学校并入大庆石油学院,进一步优化了我校的学科结构。同年,我校与大庆市图书馆共建,有效拓展了服务面向。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校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近3亿元的债务重组,成功化解了近年的还贷危机。针对资源配给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甚至国有财产私有化、单位财产个人化的现象,学校成立了资产管理处对全校的人财物配给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摸排,制订相关方案,改革资源配置方式,调整资源配置格局,促进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009年仅公房招租的租金一项就比2008年增加了53万余元,增长了61%。
5年来,我校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稳定工作,依托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群,通过设立特聘岗位筑巢引凤,制定优惠政策虚席以待,深入实施了“院士工程”、“龙江学者工程”和 “名师工程”,先后引进了4名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引进博士和副教授以上人才60余人,培育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龙江学者8人、省级优秀专家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0人,形成了一批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创新团队,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2005年有1个博士点、5个硕士一级学科点、1个硕士二级学科点通过评审,自主设置的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申报也获成功。2006年,“油气田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考核评估,申报的二级学科“油气井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获批,进而使我校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顺利通过教育部的评审认定,成为我省具有一级学科的两所省属院校之一。2007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用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成功。在“十一五”期间省级重点学科的评选中,我校申报的10个省级重点学科全部通过,名列全省高校前列。2008年,我校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截止目前,学校已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4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学位点13个,硕士学位点57个。使我校学科水平攀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地、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五 提升
只有建设才能做大,只有加强才能做强。五年来,我校加强了现代大学体制建设、和谐校园建设、育人工程建设、基础工程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五个方面的重要建设,为我校夯实了发展的基础,提供了前进的动力。没有建设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有生机和活力。而只有有了生机和活力,我们才能进一步做活、做亮。五个方面的内涵建设,推动的是整个学校的科学发展;整个学校科学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生机和活力,就是我校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不竭动力!
报告指出,几年来,我校加强了五个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进一步加强现代大学体制建设,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办学机制和良好的管理态势;通过积极开展“三型”校园创建活动,和谐校园建设水平不断加强;通过进一步彰显用大庆精神办学育人特色,努力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加强了育人工程建设;通过夯实学校的办学硬件基础,为我校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和优雅的环境,加强了校园基础工程建设;通过努力进行改革创新,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建设。
◇成就盘点:
5年来,学校先后实施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津贴分配制度改革、目标管理体制改革,科学明晰了责任,明确了责权利关系,确保校院管理机制科学规范、良性运行。随着目标管理的推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目前,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现代大学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了全校宏观管理科学民主、微观管理严谨到位、横向之间沟通畅达的管理态势。
5年来先后实施了为年轻教职工在滨洲村建住宅、开通了青年教工通勤车、为劳动家属提高待遇、帮助教工子女和青年教工配偶解决就业问题等多项“民心工程”。职工年均工资、职工生活福利支出、职工津贴补贴都有大幅提高。同时,学生院、财务处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困难。5年来,学校和广大教职员工积极主动为困难学生联系资助,先后有山东九环石油机械公司等企业设立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创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学校还成立了“关爱大学生捐助站”。5年来,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学校先后制定出台了 《大庆石油学院公有房屋租赁经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政府采购工作的每项采购项目节约额都能控制在5%以上。通过安装变频式启动器、购电卡、路灯单面开启以及管理社会化等方式节约电费支出。通过安装绿地喷灌设施、大学生浴池安装脚踏式淋浴器、革新试验设备等措施节约水费支出。在 “文化型校园”建设中,以“大庆精神再教育”为主要形式,开展了“百千万教育”等活动。学校还积极开展“院士报告会”、“名师讲坛”、“企业家论坛”和校情校史教育等活动,大力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创建了星火团校、“蓝天论坛”、“111讲坛”等校园文化品牌。
2006年6月2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我为祖国献石油》为题,报道了学校用大庆精神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做法;而后,《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对此也相继进行了深入报道。2009年,在东北三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讨会,我校以《坚持用大庆精神育人,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为题作了典型发言。目前,我校本科招生省份已扩大到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一志愿录取率逐年提高。在近几年我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在省内名列前茅。2008年和2009年,我校先后获得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研究生培养质量逐年提高,招生创历史新高,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影响进一步加强。5年来,学团工作先后获得 “全国百优社团”、“全国百佳志愿服务集体”、“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无偿献血工作促进奖”等5项国家级奖励,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次被省里表彰。我校还高质量地完成了奥运火炬大庆站传递活动与第24届世界大冬会火炬传递任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学校积极加强继续教育和高职教育,2004年以来,通过开展继续教育累计为石油石化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培训外向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33400人,其中成人学历教育23164人、继续工程教育10236人。
2004年以来,我们继续发扬“创业、科学、奉献”的迁建精神,相继完成了三期学生公寓、田径及篮排球场地、办公楼装修、主辅校门、工程训练中心、教学主楼、人工湖建设等工程,校园基础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园林景观建设与绿化工作努力做到在设计上有创意、在规划上有亮点、在建设上有水平。目前,人工湖中心景区和校园A字路、图书馆正门广场以及桃李园、望林、学子林等几个主题园区已成为校园景观的亮点。
5年来,学校坚持夯实基础与改革创新相结合,进一步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通过完善目标管理,创新激励机制,改进教育模式,确立了正确政绩观导向,激发了基层党组织活力,强化了党员先进性意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有效开展“先锋”工程,深入开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2004年以来,我校有2人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5人被评为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和模范党务工作者,11人被评为大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和模范党务工作者。2008年学校党委被省高校工委、教育厅评为先进党组织。刘嘉诚 宋建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