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我校召开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座谈会


  本报讯 (记者 施海涛 学生记者 祁志浩)1月15日下午,我校召开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座谈会,就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建设听取意见和建议。省政协副主席倪慧芳,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郑维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瑞才,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叶燎原,省文化厅副厅长范建华,省政协副秘书长孟庆红,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江克、靳昆萍,学校党政领导刘绍怀、何天淳、武建国、肖宪、林文勋及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社会科学处、学科建设办的有关负责人出席了座谈会。
  刘绍怀书记主持座谈会并讲话。他对应邀前来参加座谈会的各位领导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我校“211工程”三期建设、呈贡新校区建设以及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学院制”建设的相关情况。刘绍怀说,新形势下,提升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水平,是我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是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需要,也是此次座谈会召开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何天淳校长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他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我校遵循“立足边疆、服务云南、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建设全国高校50强为目标,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何天淳还对“十二五”期间,我校将实施的学科水平提升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学术兴校战略、人才质量工程战略、国际化战略、服务地方战略和管理提升战略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他表示,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我校将以社会服务为己任,以大学科、大团队、大课题的视角,以解决重大问题为目标,立足创新,全面加强学科和科研服务能力建设,围绕云南省“两强一堡”,即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重大需求,突破单纯的学科建设的局限,以多学科联合为出发点,建设高水平科研基地与平台;以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为出发点,加强“智库”建设。
  参加座谈会的各位领导在听取了刘绍怀书记、何天淳校长对我校相关情况的介绍,特别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及今后的工作设想后,纷纷发言。
  倪慧芳对我校建设高水平区域性重点大学的定位给予了充分肯定,她强调,要将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型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区分对待,要在抓好基础性研究的同时,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务实精神的创新人才,而应用型学科则要增强对社会需求的认知力。倪慧芳希望,我校通过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在突出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提升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而彰显服务地方的能力。
  张瑞才认为,大学是产生思想、知识的圣地,我校应在地方知识体系的建构方面在既有基础上有进一步的作为。他还对高校的直接服务能力和间接服务能力作了说明。
  郑维川从理念、途径和方法三个层面就我校如何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能力建设提出了建议。他建议我校要将目光多聚焦于现实,要在民族学、生态学等学科上为服务云南多做贡献。
  叶燎原以多年从事高校管理工作和政府事务的视角,结合实例和我校实际,认为我校应在基础性研究上多为决策者提供研究成果,应用型研究也要紧密切合我省现实需求,且在选题时要选准方向,符合要求,要立足省情、校情,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贡献力。
  范建华更注重大学学术自由度的培养,他希望我校能通过扎扎实实的研究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有益咨询。孟庆红认为我校应加强与地方决策机构的联系,要搭建开放式的研究基地,并对学术团队的研究成果做好宣传工作。江克认为大学要按照办学规律和服务规律建设,他建议我校加强“产—学—研”的孵化机制建设。靳昆萍从科研的角度,建言我校应在纵向和横向项目上做好衔接,要能在纵向项目上多拿重大项目,并建立社科成果的表彰机制。
  刘绍怀书记在总结中表示,我校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更好地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处理好政府所需与我校所能的关系,处理好苦练“内功”与对外宣传的关系,积极推进我校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在上水平的同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