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育理念 推动两个结合
寻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党委书记马德秀
创新人才不足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而我国现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明显不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反思中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偏重知识灌输,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启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培养创新人才,关键要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重点要做好两个结合:
第一,促进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脱节是影响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问题。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两个基本功能,科学研究对于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同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学生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经过高校的集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锻炼,但是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更重要,难度也更高。并且后两种能力只有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自己掌握、自己提高。上海交通大学坚持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利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优势,把参与科研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学校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经费,推进本科生参与科研计划(PRP计划)和科研项目;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的国际科技竞赛,我校ACM代表队两度获全球总冠军,在挑战杯、数字建模等赛事中也有不俗表现。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建设研究生科研质量保证体系,把科研项目作为博士生导师招生学生的必要条件等,目前研究生已经成为学校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科研论文占学校总数的70%以上。另外,学校还尝试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大讲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第二,促进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的紧密结合。教育与实践脱节是影响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从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实践教育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挖掘创造潜能的重要载体。由于我国科学教育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企业科研创新实力相对偏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明显不足,创新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还缺乏有效的载体。上海交通大学根据学校以理工见长的特点,坚持在产学研结合中培养人才,积累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四种新模式:(1)引进行业界的著名研究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我校共聘请130位兼职博士生导师,其中有30多位院士。这些专家的研究领域遍及航天、船海、汽车、电力、信息、材料、能源、生物、医药等,他们把行业最前沿问题、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科研项目直接带进学校,带到创新人才培养中。(2)是建立产学研联盟。与宝钢集团、上海电气等国有大企业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把研究生输送到企业基地进行培养。与中核总、中广核等围绕紧缺人才培养、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战略合作,并成立“核科学与工程学院”,采取本科生转专业、工程硕士等多种模式,加快核电人才培养。(3)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将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学科组合成学科群,对接国家和上海支柱行业的产业群,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技术群,让学生在参与对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关键引领作用的重大科研实践中,提升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4)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通过与企业的联合研发,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进入了本领域的科研实践,有的已经在其中崭露头角和显露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