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寻山踏水,清趣淳风


  自龙胜归来已久,当时曾打动我的一些细节我已有所淡忘,回忆总是在时光的磨砺下变得支离破碎,散落的碎片无处可寻,所以还能拾起来的人和事显得弥足珍贵,便是如此。
  寻山,逛平安壮寨,游龙脊梯田。昔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写下“……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随着超载了近二十人的小客车沿蜿蜒极陡的盘山公路上到深山之中的平安壮寨,虽不能说人迹罕至,但已可知何为险远,以致归来许久我依然十分庆幸此行的平安。龙脊梯田之盛名,堪比“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金字招牌,三月三尚未到插秧播种的时节,我们所见的梯田也只是刚刚放了水,起初未觉多壮观,而后站在九龙五虎观景台处,得以一观整个梯田群落与平安壮寨风貌,梯田错落,如散落于地的明镜联通天地,寨子木楼傍山而建,壮寨韵味,万千风情,或许“天人合一”这四字的形容应是最为贴切。
  踏水,寻访螃蟹沟,浴龙胜温泉。螃蟹沟与温泉相距不远,约是一公里的山间小路。逆着从螃蟹沟外流的急湍,向沟里行进,本想着会不会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惬意,走了近半个小时,眼前忽的开阔许多,原来在沟口还有着一个瑶寨,木楼与山水相映,自得清逸。囿于时间,未入螃蟹沟就折返回温泉。归途中注意到路旁有个小小的简易遮雨棚,近看,作为支撑的两根竹子上写着一联“木棚虽小能避雨,心胸再大要贤良”,书法不足观,但是此情此景此时见此联,颇为感慨:每个人社会地位有高有低,能力有大有小,财富有多有少,但是善心善意每个人都可以保有并践行。步入温泉,上溯源头,所经过的泉池基本上都是满满当当的人,难以涉足,何得似杨贵妃入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游兴略减,随意择一池,边泡边与友人们畅聊天地外,倒也快哉。
  清趣,览烟雨龙胜,感淡却俗心。由桂林到龙胜一途,山路弯弯,又逢大雾,不时映现出路边的瑶寨木楼,颇有一种行车于仙山云海之感,饶有意味。及龙胜县城,入眼之景为山山水水,山环水绕中,一条桑江将这建于河谷的不大的县城分成了两半,五座桥将两岸相连,便成这平静的小城。时值春雨纷飞之际,周围的山雨雾氲氤,似云落凡尘,与山形树林相协调,清新怡人,有种烟雨江南之美。人改变环境,环境也在影响着人。也许就是在这样有点小家碧玉似的环境里,人与自然极为和谐,山变得慢,树长得慢,云飘得慢,人行得慢,生活在这样平静安谧的小城里,让我心神安宁,不愿归俗世做俗事。
  淳风,听瑶壮山歌,品龙胜佳肴。龙胜的传统民居乃干栏式的木楼,遥望之,浓郁的民族风情令人眼前一亮。随处可遇上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的妇女,倘若不是我们这些来自现代社会的游客也与她们并立于村寨中,真是觉得时光凝结在这些原住民身上,血脉里透出的气质千百年未变。这时悠扬的山歌从她们的口中飘出,山水人家孕育出来的歌曲,带给我们的是在城市里不可多得的清灵,不似白居易对山歌的看法“呕哑嘲哳难为听”,实乃“如听仙乐耳暂明”。游罢,最要考虑的便是如何祭一祭自己的五脏庙。入乡随俗,龙胜人热情好客,初上龙胜的油茶,茶香油香相互交缠,入口既有茶的苦意,又有炒米等辅食的爽口感觉,茶化解了油带来的腻,油丰富了茶本身的味,相得益彰。继而是龙胜的腊味,家家木楼里生火的火堆上总是挂着许多的肉,随意取下一挂,稍作处理便可待客,配上几杯家醅,怎一个“美”字了得。
  我们常常为快节奏的人生所烦恼,却又不甘于乡野的寂寞,而复归城市的喧嚣。诚如昔人所言:“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闲暇时择一处宁静的地方走走逛逛,且行且思,或许自己的境界可更高一层,看着世事又是另一番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