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兆言的文章我读过的不多,《乡关何处》是他的散文集,共有24篇。除了杭州和金华两地,写的都是江苏境内的地方,是文化大散文。
南京是他的故乡,书中写到的最多。《一百年前的南京》,认为张之洞是两江总督中最有作为的一个,他创办了南京最早的铁路、公路、工厂,第一所大学等。《南京,历史和人文》,提到了一个谬论“人常常对身边的景物熟视无睹,但远处的风光却无比向往。”历史上的南京总是和亡国分不开,繁华和萧条总是伴随着这座城市,但也出取义成仁的豪士。比如抗日期间的南京保卫战中,中华门战事最激烈,双方死亡人员最多,因为它叫中华门,当兵的人,总会有为国捐躯的心。又如硬骨头方孝孺,南京的名人墓特别多,值得细细探访。《天下文枢》写夫子庙 (文庙),文庙搬移过几次,搬到秦淮河边是个失策,把文气和脂粉味混在一起了。“夫子庙的繁荣来源于科举,淫靡风气也来源于科举。”品味夫子庙,就抓住了南京历史的脉搏。书生尊孔是假,博取科举功名才是真。夫子庙里的20644个考场号舍,密密麻麻排列着,所谓:逼仄之地决成败,上天入地定荣哀。《辛亥革命时的南京》,武昌起义惊天动地,打响了第一枪,但南京城的光复才正式宣告清朝的灭亡,成立了中华民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写南京城里的道路。路是城市的血脉,要了解一座城市,考察其道路的演变,是个好办法。南京的中山大道,和孙中山的“奉安大典”有关,眼光独特,规划超前。当时的南京市长刘纪文用强硬手段,动用最新引进的推土机,推倒了很多民房,被骂太残暴,却是造福了南京市民。中山路建成后,是民国的子午线,两侧树木茂密,富有艺术气息,使得当时的南京气势非凡。《中山陵前的仪式》,通过中山陵,折射民国的历史。他在北京逝世后,遗体一直暂放在西山的碧云寺。国民党北伐胜利定都南京后,开始营建中山陵,1929年6月1日才把他的灵榇迎回到南京安葬,从此谒陵成为南京的一大特色。我去南京旅游时,也去拜见过中山陵。
《西津古渡》写镇江的古渡口,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访古能悟道。焦山的《瘗鹤铭》和其他碑刻,北固山的诗词更多,以辛弃疾的最有名,还有甘露寺和金山有无数的典故。镇江在长江最北端的位置,在牛头的牛角尖上,这个渡口在军事上非常重要,是桥头堡。不远处就是北方大运河的入口,有镇守长江之意,又名京口、润州,曾是民国时江苏省的省会,是极具抗争精神的一个城市。另外还写了常州和无锡。无锡是吴文华的发源地,战国时吴国的都城在无锡的梅里。无锡之美在太湖,在鼋头渚、寄畅园和惠山寺。无锡商业发达,做生意非常精明。
《苏州印象》很长,苏州人有点天真,太在乎自己,但善于规划,有文化底蕴和富贵传统,是一二等的富贵风流之地。宋代的郡守李寿朋在苏州古城毁坏后,重新规划,引水入城,构成了“水陆相邻、河街并行”的城市格局,不大,但美丽而精致。苏州境内与200多个小城镇互相呼应,很多也是有文化底蕴的古镇,如木渎、长桥、太仓、千灯、黎里、震泽、陈墓、沙溪、虞山等,最有名的是周庄、同里和甪直。这些古镇强大的经济基础,如小溪汇流,共同托起了苏州这颗皇冠上最耀眼的宝石,造就了苏州城的富裕和繁华。苏州人讲究耕读传家,读书经商两手抓。《徐州印象》,徐州是九州之一,苏州文、扬州阔,不如徐州出帝王。这里是“千古龙飞地,几代帝王乡”,出过刘邦、刘裕、朱温、李昪,宿迁的项羽在古代也属于徐州,朱元璋祖居沛县,也属徐州。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都发生过很多重大的战事,也是汉文化的发祥地。
《关于大运河》是篇长文,写扬州。扬州在楚国灭越后被赐名广陵,杨广又改名为江都,暗含江南之都的意思。因为夫差和杨广,江苏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有了大运河,运输量大、成本低,对如今的江苏的影响和作用,还是非常巨大。扬州是隋唐时的全国经济中心,相当于如今的上海,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来经商的波斯(伊朗)人、大食(阿拉伯)人在城内很多。扬州城,寄托了当时多少人的绮梦,“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是那时的最高理想。
叶兆言的散文,文字平易,言浅意深,用微小来喻大,朴素不饰,又饶有趣味。他的文章看着让人舒服,做到了文如其人:质朴、敦厚、干净。
乡愁是一种病,是文化人的文化病,读《乡关何处》可解乡愁。
(作者,宁波机关任职,我校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