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山 (别名平坡山) , 位于石景山区北部, 山体长 1.7 千米, 宽 1.3 千米, 最高处海拔 498 米。明 《御制大圆通寺碑》载: “曩洪熙改元之初, 皇曾祖仁宗昭皇帝以西山平坡大觉寺创始唐代, 迄于金元, 屡废屡兴, 仍复圮毁, 乃焕发宸断,命工鼎新重建, 赐额曰大圆通, 更其山名翠微。 ” 由此可知, 明洪熙元年(1425年) , 仁宗改平坡山为翠微山, 并沿称至今。
翠微山景色秀丽, 林木葱郁。明 《宛署杂记》 云: “登之则极目平原, 百里草树在目。每春夏之交, 晴雨初歇, 烟云变幻, 金碧万状。 ”
西山八大处坐落于三山, 三山环列如屏: 翠微山居中, 左为青龙山 (南坡为卢师山), 右为虎头山; 形若圈椅, 三山鼎峙。
翠微山古迹众多, 自下而上有: 三处三山庵、 四处大悲寺、 五处龙泉庵、 六处香界寺、 七处宝珠洞等寺院。 自古以来, 翠微山为西山名胜之一, 诸多文人墨客登临游览, 留有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清末著名思想家、 文学家龚自珍对翠微山情有独钟, 在他的文集中多有记述; 不仅有诗, 而且有文; 其中, 以 《说京师翠微山》 最为著名。
龚自珍 (1792-1841 年) , 字璱人, 号定庵, 又名巩祚 (曾改名易简)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七月初五日午时出生于 “书香门第”之家, 他是著名古文字学家段玉裁的外孙。祖父龚敬身, 号匏伯, 官至云南迤南兵备道, 著有 《桂隐山房遗稿》 。父龚丽正, 字闇斋, 嘉庆元年 (1796 年) 进士,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 著有 《国语韦昭注疏》 。母段驯, 是一位女诗人。嘉庆十五年 (1810 年) , 龚自珍 19 岁, 中式顺天乡试副榜。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 , 龚自珍 27 岁, 应浙江乡试中式第四名举人。次年, 他赴京参加恩科会试下第。龚自珍在接连五次失败之后, 直到道光九年 (1829 年) , 龚氏 38 岁才会试中式 第九十五名, 殿试三甲第十九名进士; 奉旨以知县用。 因他不愿当县太爷, 仍任内阁中书之职。 “龚自珍官中书十余年, 于内阁故事洽熟。期间识故和硕礼亲王昭梿。 ” ( 《定庵年谱》 语) 。此后十年间, 龚自珍任职于礼部、 宗人府等衙门, 仅为六品主事。 道光十九年(1839 年) , 龚自珍 48 岁, 他辞去礼部主事一职, 准备回故乡干一番事业。道光二十一年 (1841 年) 八月十二日辰时, 龚自珍就任丹阳书院讲席不足一个月, 即暴病而卒, 年仅 50 岁。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 历时 130 余年的 “康乾盛世” 已经成为昔日的辉煌,清王朝统治者依然作着 “天朝大国” 的美梦。中国正在步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外则资本主义入侵, 内则官贪吏坏。龚自珍敏锐地觉察到当时的中国不再是什么 “盛世” , 而是呈现一片衰败景象的 “衰世” 。在中国第一个指出 “衰世” 并提出更法改革主张的正是思想家、 诗人——龚自珍。黑暗、 腐朽的封建 “衰世” , 把龚自珍推上了批判之路,可以说, 揭露和批判, 是龚自珍诗文的最大特色。 他的 “将萎之华, 枯于槁木。 ” 诗句是封建 “衰世” 的真实写照。龚自珍的诗文曲折、 隐晦, 难于理解, 只有认真地阅读, 才能透过文字的烟幕,悟出作者的本意。 “九州生气恃风雷” ——是龚自珍发出的战斗声音, 龚自珍呼唤 “风雷” , 而 “风雷” 却不是他自己。在龚自珍去世十年之后, 太平天国革命的 “风雷” 震撼了中华大地。
龚自珍在 30 多岁时开始接触佛经,他喜欢天台经。 《己亥杂诗》 第六辑是专门讲佛学的; 在其他诗文中也有许多论佛参禅的词句。龚自珍早年至晚年, 撰写了 300 多篇散文和近 800 首诗词; 其中, 《己亥杂诗》 写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 。是年, 龚自珍 48 岁, 他毅然辞去礼部主事一职, 于四月二十三日轻装简从, 只身出都, 往返南北九千里, 作诗315 首。吟咏这些诗, 可以体会到龚自珍活生生的思想情感。
龚自珍在 《己亥杂诗》 前几首的 《别翠微山》 诗中赞叹道:
翠微山在潭柘侧, 此山有情惨离别。
薜荔风号义士魂, 燕支土蚀佳人骨。
据传, 翠微公主墓址在灵光寺金鱼池峭壁以西的韬光庵前, 诗句 “燕支土蚀佳人骨” 所指佳人即翠微公主躯体已化作西山泥土, 足以为翠微山增辉添色。
《定庵年谱》载: “道光四年(1824年), 借经于龙泉寺僧唯一(施南人)。持陀罗尼满四十五万卷, 更日定课程,诵普贤、 普门、 普眼之文。 ” 道光十九年(1839 年), 龚自珍弃官还乡, 以一车自载 , 另一车载文集百卷, 遍游京师诸胜。他来到翠微山龙泉庵, 向寺僧唯一告别, 并作诗 《别龙泉寺僧唯一》 , 这首诗是 《己亥杂诗》 前几首诗之一, 诗曰:
朝借一经复以簦, 暮还一经龛已灯。
龙华相见再相谢, 借经功德龙泉僧。
近年来, 笔者和友人多次谈论到龚自珍和他的散文 《说京师翠微山》 , 深深地为中国的但丁——龚自珍所倾倒。恩格斯说, 但丁是欧洲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 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 在中国的历史上, 龚自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诗人, 又是中国近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他就是中国的但丁。与此同时, 我们也深深地为龚自珍的文采所折服。 《说京师翠微山》 是一篇非常短小的散文, 仅 570 余言; 散文短小并不妨碍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他把翠微山的特色、 特点无一遗漏地说给读者听, 流利得如数家珍; 说明龚自珍曾多次登临游览翠微山, 不仅对翠微山了如指掌, 而且有着深厚的特殊感情。龚自珍在 《说京师翠微山》 中生动地描写道:“山高可六七里, 近京之山, 此为高矣。不绝高, 不敢绝高, 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 居西北, 为伞盖, 不为枕障也。出阜成门三十五里, 不敢远京师也。 ” 言简意赅地把翠微山的地势风貌、 地理方位向读者交待得清清楚楚。
《说京师翠微山》 一文对翠微山的草木也有所介绍: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 有苹婆, 有巨松柏, 杂华靡靡芬腴。 ” 近些年, 笔者曾和友人踏遍翠微山, 对此山的草木作了详细的考察。龚氏所说的玉兰, 为六处香界寺藏经楼前的古玉兰。 这株玉兰传为明代所植, 玉兰花开, 花蕊金黄, 香气袭人。龚氏所说的苹婆亦称 “凤眼果” “罗望果” “罗晃子”。 梧桐科。 常绿乔木, 叶长椭圆形。初夏开花, 圆锥花序。种子椭圆球形。产于我国南部和印度、 印度尼西亚等地。据传, 佛门圣树有 4 种: 一是 “无忧树” , 为佛祖诞生地之树; 二是 “菩提树” , 为佛祖成佛处之树; 三是 “七叶树” , 为佛祖精舍(居住和讲经说法之所) 地之树; 四是 “娑罗树” , 为佛祖涅槃处之树。可以说, 苹婆为佛门圣树之一的七叶树, 长期以来, 被人们误称为娑罗树或菩提树。据考, 翠微山旧时有七叶树 4 株, 在香界寺四进院的三世佛殿前, 有七叶树 2 株, 为明代所植; 香界寺五进院的藏经楼前有七叶树 2 株, 传为西藏移植而来, 弥足珍贵。 至于巨松柏, 在翠微山则随处可见; 其中, 最为壮观的是香界寺天王殿前的一株油松, 虬枝盘曲, 苍翠喜人。
龚自珍在 《说京师翠微山》 中说道:“最高处曰宝珠洞, 山趾曰三山庵, 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 ” 笔者和友人在三山庵东坡下的松林边, 寻觅到龚自珍所说的 “三巨石” , 只见三块巨石青黛嶙峋, 气势非凡; 三巨石之上可以站立10 数人。如龚氏所说 “三山何有?有三
巨石离立也。 ” 故此, 三山庵不应该是某些书中所说 “因三山庵位于翠微山、 虎头山、 卢师山三山的交汇处而得名” , 因为三山的交汇处在同济桥下的柳溪之中。
《说京师翠微山》 说道: “寺八九, 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迟焉。余皆显露, 无龙泉, 则不得为隐矣。余者散漫布列,非气所聚神所聚, 无龙泉则全山失神理矣。余极不忘龙泉也。 ” 在龙泉庵山门内有雕栏方池, 泉水从石雕螭口流出注入方池, 涓涓细流, 终年不息。龙泉水质良好, 甘甜可口, 矿化度为 0.13-0.20克/升, 全硬度 6-8H○, 为北京地区最佳泉水之一。
龚自珍在 《说京师翠微山》 中对龙泉和松有着极其生动的描述: “山之盩有泉, 曰龙泉, 澄澄然渟其间, 其甃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 松之皮白, 皆百尺; 松之下, 泉之上, 为僧庐焉。 ” “不忘龙泉, 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 有四松焉, 形偃神飞, 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 平生至是, 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 翠微之松肃; 邓尉之松古之逸, 翠微之松古之直; 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 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 龚自珍在一百多年前赞颂的松确实伟岸, 他所说的苏州邓尉之松为柏非为松, 曰 “清、 奇、 古、 怪” ,共四株。笔者和友人多次到龙泉庵, 具体考察龚氏所说的翠微四松。有一天,我们来到位于龙泉庵北部的慧云禅林(俗称慧云堂) , 这座寺院始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 年), 坐西朝东, 自东向西为文昌阁、 大雄宝殿、 卧游阁、 祖师堂。由大雄宝殿后拾级而上有卧游阁, 坐卧游阁之中, 三山美景尽收眼底。卧游阁今已无存。卧游阁后有一平展院落, 院内为祖师堂, 有堂舍三间、 南北耳房各一间; 北耳房前有白皮松一株, 高 30 余米。与龚自珍文中所说 “泉之上有四松焉, 松之皮白, 皆百尺; 松之下, 泉之上,为僧庐焉” 的方位完全一致, 且 “松之皮白” , 白皮之松即白皮松无疑; 当为龚氏所说翠微四松之中的仅存者。于是, 笔者实地拍下白皮松的照片并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从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龚自珍所说: “翠微之松肃” “翠微之松古之直” 和 “翠微之松, 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