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董书城《韬略通鉴》初记
董书城先生的《韬略通鉴》是一部大书。书分《政治谋略》《百家纵横》《历代战争》煌煌三巨册,连同他后来出版的《韬略史诗》一巨册,共有500多万字。听说他关于研究外国战争韬略的书也将出版。埋头著述40年,殚精竭虑在一生,这样大部头的书,篇幅和字数相当于二十五史的一半,而且出自一人之手,这简直是奇迹!
先说这部巨著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用智的民族。孔子曾说:“勇而好问必胜,智而好谋必成。”在现代中国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最重视战略问题,他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结合的光辉著作。美国政治家外交家基辛格最推崇这部著作,说是他政治生涯中常读常新的书。邓小平最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习近平曾号召全党“要学习邓小平同志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习近平认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在十九大报告中更提出“增强政治本领,坚持战略思维”的重要性。“观今宜鉴古”,习近平一再指示要继承和学习传统文化。董书城抓住“韬略”这一主题,贯通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系统研究中国历代政治谋略、军事谋略与外交谋略,成为韬略研究集大成的专著。而且是一部在中外古今历史书籍中有原创性的浩瀚著作。众所周知,《资治通鉴》是中国唯一以通鉴命名的最有名的历史书。司马光编集此书,朝廷许他“自辟官属”,又许他借用政府馆阁藏书,后又许他“以书局自随”,他有一个写作班子,是政府诏修,并用大力资助的。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光辉成就自不待言,但他是在宋代编写的,只写了十七史一千三百多年,是一部编年通史。而董书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是一部叙述和总结历史谋略和政治智慧的专题性的通鉴著作。历史容量和篇幅分列也大得多,而且出自一人之手!我还要提到的,董先生此书,不是通常的历史著作,他是用现代的科学史观提挈全书的,这部巨著全部指向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来观照、总结、分析中国古代波诡云谲的政治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智慧的(他原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专家、安徽省资本论研究会会长)。书中处处有他的见解和评析,更有他的心智跃动。正如他所说的,“写作中被中外历史上博大精深的谋略文化所吸引,沉醉在‘备而后动’的将帅谋略与你来我往的君臣较量之中而不自知”,“在几十年为撰写《韬略通鉴》而进行的资料收集、整理、考据和甄别的过程中,时时有一些诗的灵感在心中激荡。”
初读《韬略通鉴》给我最先的启示是:要立志做第一流的学问。何谓第一流学问?我想先引几段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只有整合的历史,才能使我们穿越现时看到那时巳逝世界的知识,与当今世界做出对比,从而加深我们对现实的认识,这才是历史学家最伟大、最崇高的目标。”(美国学者吉里克)“诸位做学问,不先求其大者,而先把自己限在小的上,仅能一段一项找材料,支离破碎,不成学问。大著作必须有大间架,而大间架则须大学问。”(钱穆谈史记)“做研究,论题的开创,运用材料与统计方法的精到,获致结论的坚实,仍是其他相关著作不可伦比的。”(何炳棣)这些都是从方法论意义上说的。董书城先生做的就是第一流学问。《韬略通鉴》读遍读通是不容易的,我把初读先得的一点启示与有志于学的青年共勉。最后,附七律一首,谈一点读后感:
通鉴藏兵百万骑,文韬武略更称奇;一计能平天下乱,数言巧定帝王基。
宇宙玄机深莫测,乾坤大略奥无匹。
世情诡谲应何对?德守智防占先机。
(《韬略通鉴》三卷已由中央编译局出版,《韬略史诗》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韬略通鉴》第四卷《国际部分》,即将由红旗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