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正是在扉页上一句饱含哲理的话让我开始了路遥笔下的人生旅程。
之前有幸看过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那犀利严峻现实的题材,在当代中国实在是凤毛麟角。而《人生》这本书同样非凡,在路遥先生笔下,点墨间便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路遥在小说中刻画了一个心高气傲,独具个性的年轻人——高加林,他是一个时代优秀青年的代表——虽是农民身份,却有着那个时代难能可贵的开放思想;他渴望着外面的世界,追求城市的生活,不甘于当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生活,他向往文明世界,希望在城市留下自己的足迹。高加林发奋读书只为了不像父亲那般重复一个农民的生活。他不屈服于权贵,但现实的问题让他不得不低头,马长胜为了巴结他的叔叔开后门让他住进县委大院时,老父亲想出来的办法是讨好大队书记高明楼,想要当上高中民办教师还得找人求情。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父母的文化水平高低与否,没有一个父母不对自己的孩子上心,纵使自己能力有限,但也会去想方设法的帮助孩子。高加林接受过新思想的熏陶,热情而奔放,在被撤销教师职务后,他想要的只是比高明楼更加有出息,不可否认的是高加林是优秀的,但是强烈的自尊心让他的内心扭曲,正如一句话所说“一个人的优点越明显,他的缺点也会更加突出”,在高加林强烈的自尊背后,隐藏着他人难以察觉的自卑心。卖馍时,他不敢大声叫卖,黄丽萍的好心好语在他的耳朵里却尤为刺耳,彷佛人人都像是恶魔般在他的耳边低语,高加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掏粪时,他小心翼翼,生怕被熟人看见让自己丢了面子。那种极度想要离开农村的病态欲望,形成了高加林自尊又自卑的畸形心理。
在高加林精神危机中,他遇到了巧珍,巧珍如同沙漠中甘甜的露水给了高加林心灵上的慰藉,高加林渴望着与巧珍有一段长久的恋情;他鼓励巧珍使用牙刷刷牙,向着传统观念,封建思想的牢笼使劲冲击着,他想要摆脱桎梏获得新生。不同于他人的羞涩与封建,高加林大胆的公开与巧珍的热恋之事,不顾他人的眼光和冷语,自顾自地与巧珍骑车共行,享受美好爱情的甜蜜。但是,高加林狠心地抛弃了巧珍,选择与黄亚萍开始新的恋情。
“你把良心卖了!加林啊……”德顺老汉开口说。
“巧珍那么个好娃娃,你把人家撂在了半路上!你作孽哩!加林啊,我从小亲你,看着你长大的,我掏出心给你说句实话吧!归根结底,你是咱土里长出来的一棵苗,你的根应该扎在咱的土里啊!”“人常说,浮得高,跌得重”,老半天,高加林才抬起头,叹了一口气说:
“你们说得也许都对,但我已经上了这钩杆,下不来了。再说,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就在咱高家村的土里刨挖一生……““高加林自己也很难过,德顺爷和他爸说的话,听起来道理很一般,却像铅一样,沉甸甸地灌在了他的心里”。
在县通讯处的那些日子里,他不断陶醉在事业的成功中。他内心里每时每刻都充满着骄傲和自豪,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和同志们说话尖酸刻薄,才气外露,得意之情溢于言表。高加林的内心是虚荣的更是自负的,他的所谓个人抱负和个人前程,始终是他内心深处最魂牵梦萦的东西。正是这个内心中的阴暗面,宛如心魔般指引着高加林走向深渊。人生的道路是复杂的,社会的矛盾也是错综的,但决定一个人性格面貌的,毕竟是一个人的精神内在。高加林抛弃了巧珍选择了黄亚萍,想靠她走向南京,原本美好的爱情被蒙上了功利的色彩。最让高加林痛苦的是他时常能想到与巧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想到与巧珍在一起时的欢喜。
最终,高加林通过关系得到城内工作这件事终于被张克南的母亲告发了,常委会也决定撤销高加林的工作和城市户口。“虹是出现了,而且色彩斑斓,但很快消失了“。严峻的现实最能教育人,它使高加林少了些狂人,多了些自我反省的力量,高加林拖着踉跄的身子回到了故乡,本以为是无数人的奚落,但意想不到是乡亲们一声声朴实的宽慰话语。
路遥以人生为题反应了一个时代的命运,虚荣与真诚,理想与现实,年轻的我们渴望缥缈虚无的世界,相信外面的世界无比精彩,不安于现状敢于追求。但是理想不是虚无的幻想,每当太阳落山时,人生也彷佛回到了起点。在那样一个时代,想要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难于上青天。每个人的人生总是曲曲折折充满了冒险和挑战,唯有心怀坚定意志,才能通过人生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庆幸的是,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能活的很精彩,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并且可以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奋力得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马云自己也曾动情地说:
“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人生》一书让我更爱这个时代,更能体会到改革开放后祖国的繁荣富强,让我少了些抱怨,多了些心灵上的透彻,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作者姜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