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人非孤岛 :阅读《维米尔的帽子》







  “人非孤岛,无人可以自全。”这句话出自英格兰诗人及神学家约翰·邓恩《紧急时刻的祷告》。他生活的年代———17世纪,使他思索人类世界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间的精神联结,思索那往外延伸、可资依循的架构。
  《维米尔的帽子》,这个书名很容易让人以为这是一本对于维米尔作品分析的艺术史或者艺术评论的书。书的副标题“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或多或少令人有点费解。然而,恰恰这句话点明了本书的意义:作者借维米尔讲述一个他自己并无意述说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于西方人来说是通过维米尔看到中国,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通过维米尔看到全球。这让人难以置信吗?维米尔油画作品给人的印象常常是描绘17世纪荷兰女性在安静的室内空间里,一片安宁祥和的气氛,大凡欣赏者都欣赏于他似乎有一种使外部世界消失的禀赋……事实上,这是一本关于全球史的社会学作品,随着著作者卜正民层层展开的文字界面,不仅内容充满思想性,表述上更是才华横溢,犹如打开一个望远镜,随时拉进和切换着细看40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各自角落。表述的开始是从7幅维米尔作品的某一个细节开始的。《维米尔的帽子》中的每一个故事都非常引人入胜,其研究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在图像中寻找历史的线索,“地球另一头所发生的事不再只发生在彼处,同时也发生在此处。”在他看来,画中都有一扇门,我们需要找到“这画中的门在哪里,那些门通往怎样的长廊?”
  读书间隙,我不由自主将卜正民的描写与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篇幅做一个阅读比较。茨威格通过心理学分析的想象,将人类世界里十位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在时代变迁的风口浪尖时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乾坤的故事叙述得让人心潮澎湃,特别是茨威格对于每个人物于处境中细微精神、细枝末节的想象让读者一窥英雄心思如入无人之境;而卜正民由油画场景中某一器物而延伸至17世纪上半叶的世界剧变画卷,视角横向比较、钩沉历史、细探究竟,豁然开朗间找到推动这一新接触浪潮的原因,简单划归为经济学观点:大航海时代的贸易。
  维米尔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戴着帽子的人物形象,著作者选用了维米尔《军官与面带微笑的女子》(Offi鄄cerandLaughingGirl)为例,从制作工艺、材质质地、设计造型、实用价值,特别是帽檐来分析出这是一顶用海狸毛制作的昂贵奢侈品。由于大航海时代经济贸易的繁荣,海狸毛帽子的需求量在欧洲剧增,一帽难求:凡是有身份的人,必然有顶海狸帽。海狸因此在欧洲几乎绝迹,甚至远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也无法满足欧洲市场,遥远的北美洲东部随之成为盗猎者天堂。掌控该地区海狸皮毛交易的是法国传教团团长萨缪尔·尚普兰,他是魁北克城的建立者,但他的内在诉求并不是为了在此地殖民或者发财,他横穿北美大陆是为了“找出通往不受北方冰山干扰或酷热地区热气折磨的中国的通道。”这也是他唯一的梦想。海狸毛在欧洲交易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可以支撑他前往中国道路。英雄末路的尚普兰至死都没有实现他的梦想,但由他编织的欧洲、美洲和亚洲之间贸易、征服的大网,真切地体现在维米尔的帽子中。
  书中没有连篇累牍的考证、没有引经据典的注释,他自由出入于历史、地理、社会学的打通和穿透中,维米尔的绘画并不是和更广阔的世界没有关系的封闭空间,事实上,它们被全球发生的事情深刻地影响。本书至此所叙述的故事,全都是以贸易对世界的影响和对一般人的影响为核心来铺陈的。第一章《从代尔夫特看世界》、第二章《维米尔的帽子》、第三章《一盘水果》、第四章《地理课》、第五章《抽烟学校》、第六章《称量白银》、第七章《旅程》,结语《人非孤岛》。7幅油画、一件荷兰产的青花瓷盘上的细微之处,探寻其背后的世界,我们留意到维米尔作品中看似无关的普通器物的背景广大、惊叹荷属东印度公司兴盛的跨洋贸易、看到军官的海狸毡帽里隐藏着寻找中国之路的狂热,包括一条由欧美和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之河还有靡靡烟叶在数十年间便风靡全球的气味……1675年,维米尔突然去世,得年43岁。夺走维米尔生命的很可能是让他事业成就的东西:在囊括全世界的经济网络中,他所生存的节点。当维米尔时代已然告终,但贸易、旅行、战争,在那个节点、在全世界所开启的门,至今仍然敞开。
  《维米尔的帽子》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马克·林顿历史奖”获奖作品。卜正民是著名的海外汉学家,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文学学士、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曾在上世纪70年代初作为交换生来到复旦大学,跟从李庆甲教授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之后在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师从孔飞力和李约瑟。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院长,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卜正民著述丰富,主要研究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中国近代史、全球史,并担任哈佛大学出版社《帝制中国历史》主编。卜正民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历史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