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与皎洁。”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是好的文学作品却总是能撩拨读者的心弦,引起共鸣,让读者在书中看到自己,或是有所感悟。
给你半张纸,你该如何诉说一段人生经历?有人借酒忆生平,街头闹市呼朋唤友,将自己的过往娓娓道来,动人处声泪俱下;有人将其付诸笔端,三尺素宣写尽悲欢。《半张纸》这篇文章,长短不过一千五百字,语句朴实无华,用字技术炉火纯青,一个个词语拼接成一段过往,代入感极强;有限的篇幅,用极少的笔墨,将两年的经历清清楚楚地写下来;未曾着笔的细节,像极了艺术创作中的留白,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文章开头描写了主人公搬家的场景:取下墙头半张纸,开始回忆两年来的生活——与爱丽丝相恋,有着不错的工作,人生一片光明,订婚、租房,周末看歌剧,新婚燕尔幸福甜蜜;只是世事无常,作者行文也不拖沓,如晴空万里突然天地失色,女主人公难产而死。文章最后男主人公吻了吻这半张纸,也认真地告别了这段人生,结尾戛然而止,曲终余音绕梁,引发读者思考。博尔赫斯所说的“有的小说读起来,能够得到的深度跟长篇小说是一样的”,《半张纸》正是如此。
“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经历了从甜蜜到家破人亡,他为什么还能高高地抬起头?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主人公就是这一类人,即使最后一无所有,也不缺从头再来的勇气。把往事埋在心里,带着一身风尘,驻足后继续前行。
我曾为一个辩题困扰良久:从未拥有和曾经拥有哪个更遗憾?时至今日,我依然无法给出答案。重读《半张纸》,我也只能说,曾经拥有,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不会有人绝对平凡,所以注定会有得失;拥有时珍惜,失去后坦然,要拿得起放得下。西方谚语说:“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因为不幸的事情并不会因为有人沉浸在悲伤之中而变好,这人间残酷之处就在于此。不要说“如果能再来一次”,因为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只能去开启新的生活,或许会面临相似的情况,或许是全新的故事。哲学上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说起来真是很沉重,我们只能活在当下,往事用来怀念,未来充满悬念。
一个飞黄腾达的朋友,最后穷困潦倒,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平凡人的一生,总是充满了并不平凡的事。无论得到还是失去,我们最终都坦然的接受,然后以平淡的姿态离去。来此人间一趟,悲欢离合皆经历。世事无常,顺势而为。万物皆向死而生,流星划过的一瞬,便是此刻的永恒。生命短暂,更应该享受生活赐予的幸福。缥缈兮世事如烟,岿然兮我心如磐,纵使遭遇不幸,此后再无炬火,便做黑暗中唯一的光,照亮前路勇敢走下去。正如威廉布莱克所说:“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有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半张纸写完一段经历,其中的永恒却无法承载。
半张纸,本就是不完整的。如这人生,注定难得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