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林语堂先生在南洋大学任教时,每逢开学,都给学生们送花生吃,并说过这样的话:“吃花生的趣味,全在剥花生壳里。”其实在我看来,读鲁迅的文章,也是一种“吃花生”的过程,只不过吃的是不同类的花生。
第一类,是已经去过壳的“花生米”。读这些文章,不需要去“剥壳”,只管读就是了。比如这些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社戏》《雪》等,读来妙趣横生,也没有批判的意味。这就如同那去过壳的花生米,带一点甜味,但没有醇厚的味道。我们在读鲁迅的这些文章时,着重体会的是他童年生活的快乐,别无他意。
第二类,是那些去了壳,但没有去掉红衣的“花生米”。这些花生米,虽带有一点苦涩,但却有一种醇厚的香味。这些文章,总会让我陷入思考,总会让我感到伤心,甚至是对文中的主人公带有嘲笑,与此同时又带有同情的情感。正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些文章都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并且批判得非常隐讳,需要一点一点地品读,一点一点地探索,去体会其中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有:《藤野先生》《药》《孔乙己》《范爱农》等。我以《孔乙己》为例,来具体谈一谈。
“便排出九文大钱”,“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接下来便是什么“君子固穷”之类晦涩难懂的话了。“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上面罗列的这些,都是这篇文章中的片段,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才把这些文字的意义领会于心,明白了一介书生的迂腐、凄楚、可笑、悲哀。当读到最后:“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我不禁泪下沾襟。所以,这些文章虽然很苦涩,但总能带给我思考,读这些文章时,我从来都是很严肃的。如同一位长者坐在我面前,不敢有丝毫怠慢。
第三类,是那些没有去壳的“花生”,需要我们自己动手,去吃到那些果实,吃了这些果实,我们的心中势必是开朗的,有大彻大悟之感。比如《且介亭杂文》《华盖集》,曾经拜读过这两部书中的几篇文章,但我的思想境界不够高,尚不能理解,不能真切地体会到诸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我希望再过几年,当我面对这些文章的时候,我能够读懂这些文章的主旨,能够有豁然开朗之感。
最后,在吃这些“花生”时,我们要具备一种素养,那就是阅读文言文的素养。鲁迅先生的文章,多
写于两种语体更替的年代,所以文中不免会有文言字眼的出现,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自己去读。比如这样三个例子:
“铁如意,指挥倜傥,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我的快乐在于不用再念‘秩秩斯干,悠悠南山’了。”——《社戏》“粤自盘古,生于太荒……”——《五猖会》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那会使我们的学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些语句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
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吃下鲁迅先生的“花生”,细细体会其中的趣味,汲取其中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