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为爱而生 不枉日月——《三毛:千山万水的离歌》读后感

  “为爱而生的人,滚滚红尘中总不吝啬给出一份决绝态度。”


  1943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出生了。父亲希望世界得以太平,便给她取了“平”这个字,陈懋平,是三毛的最初名字。然而孩子不懂得祖宗规矩,自作主张把难写的懋字去掉,给自己起名,陈平。小时候的三毛,因为《红楼梦》的启迪,在初中时期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她的思想也同小说里的人物越飞越远,也因此受不了封建式教育,在一场污蔑中,她彻底放弃学校。休学后,她的父母没有放弃她的教育,在父母的悉心教育下,不论是英语还是诗词古文学习,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后跟随三位画家进行绘画学习,三位老师都对三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虽然三毛对学校有着比较深的排斥感,但在老师的劝说下,还是决定进入大学学习,并选择了最难的哲学。如果说休学七年的经历于她是找到自我的过程,那么在大学后的四年留学,则是造就了最自由的她。


  三毛辗转三个国家西班牙、德国、美国,疯狂进行知识输入,曾在九个月内熟练掌握德语并考取德国教师资格证。这些国外经历使她懂得的更多,知识储备更加丰富,眼界更加开阔。无奈的是无论有多么充沛的知识,都抵挡不了现实的残酷。为抚慰失去未婚夫的悲伤心情,三毛再一次去到了热情的西班牙,在这段时间,再一次遇到了六年前还是毛头小子的荷西,这也是后来大家都知晓的这段爱情故事的起源。荷西也许不是最有文化的那个,也不是最有钱的那个,但他一定是最懂三毛的那个。他懂得三毛的所有心情,所有的感受,愿意和三毛从零开始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建立起属于他们两个的独特故事。三毛曾在杂志上看到过撒哈拉沙漠,说过她对这片沙漠有一种特殊情感,并决定前往生活。荷西便提前去到撒哈拉,打点好一切,找好工作找好房子,所有都铺垫好后,才给三毛写信。我对三毛的最初印象来源于妈妈给我买的一本书——《撒哈拉的故事》,这里面讲述了三毛在撒哈拉的所有经历,娓娓道来的文字间,充满着三毛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在撒哈拉的那几年,无疑是三毛最开心的时光,虽然没水没钱还经历了几次刺激的冒险,但是三毛的热情将所有缺点都变成了故事最精彩的一部分。好像这样的时光在她的身上总是特别短暂。在婚后的第七年,荷西永远地离开了三毛,所有的好时光都停留在了撒哈拉。


  回国后的她,在台湾继续着自己的生活。她忙于各种签售会,忙于写各种书,还去了很多不同的地方,看了更多的风景,碰到了更多人,也尝试了很多不同的东西,她的人气一年比一年高,有人说,她比以前更加孤独了。但是,三毛永远是那个最独特的三毛,她永远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做的是什么,面对所有爱恨情仇她都一律接受和面对,无论结果是好是坏,她都会为自己的选择买单。1991年,三毛在医院去世。


  三毛是那样的独特,她的潇洒与不羁,她的流浪与赤诚,她的热情执拗与特立独行,分分寸寸都凝注在她的血液之中,而又恰到分寸的击中我的心。我曾深深地记得她说过的一句话,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而三毛真真正正的将这句话照进她的生活,活得那样痛快。能够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大概就是不枉此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