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顺德哪块土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凤城,抑或十个镇街都是凤城?感觉也不对,但大良绝对是凤城中的金凤吧!
喜欢这样一个小滇,一群人:读书、写字、唱本地大戏、讲本地“古”、风雅颂的人集聚一起,最好还要有美食相伴。这个要求很难,基本上是一种世外桃源的想象,我中年之后就喜欢想象,但在大良,顺德区的中心,这种想象变得愈发现实起来,因为有这徉的文化氛围在推动,在生长。
记得第一次做客由大良文化中心举办的凤岭读书沙龙的时候,很紧张又很期待,以前只是借书的时候才会来梁球据图书馆,足良这个书馆没有过多的接触,后来认识了这里的一帮文化人,竟然有胆量来分享读书心得,且是米兰昆德拉的书,分享的过程不是很完美,没有那种大开大合的听众云集,但听众是选择性来的,所以都有准备,于是思想的声援就不再孤单,在一个小房间里,十来个人边喝茶,边聊昆德拉,边讨论小说的背景、技巧、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等,感觉就如同《生活在别处》,《庆祝无意义》,十分契合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情景。
那一场读书会,更像是大良小众文化的缩影,其实,有读书种子就好,不需要读书森林,森林容易造成声音的稀释,众声喧哗对读书意义不大。
后来也参加了大良文化中心举办的新年涛会征文,春天读诗是一种美好心境的达成,而且主办方选的地址都十分诗意,要么是在岭南文化的阁楼清晖园,要么就是在顺德氧吧顺峰山上。
我也喜欢参加大良文化中心举办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动;大型的新年音乐会;甚至是讲古交流,咿咿呀呀的“德语"柔软慈祥,拍案惊奇。
文化氛围是互相生长的,不是单行线,需要懂文化艺术的人去成就文化艺术,堆起文化的高峰,同时一也需要一个平台来展现文化。我不太喜欢大城市,虽然有更高雅的文化,有更多交化大师住临,但都把我们准拒得很远,你要用上很多精力才能与z互通一点点皮毛的精神款曲。倒不如在一个小镇里,大家知根知底,精神的根社上共进共退,既没有高山仰止的负累,也没有过干低到尘埃的负重。文化是需要基层土壤去浇培的,象牙塔里的文化往往生不了根,开不出文化的一朵清莲。
如果有幸,你来大良寻味顺德,刚刚好在街头,抑或野外的百年古榕下,碰上了一场文化活动,不要J凉讶,那是这座小滇的文化常态,那就安静地坐下来或者大胆地走上前台,你就是这场文化之旅的主角。
大凤来仪矣,文化筑瑶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