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坝,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1935年3月,中央红军在此召开的苟坝会议成立了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的“三人指挥团”,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3月10日晚,会上,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不攻打打鼓新场”一战,会议却以“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让其刚上任7天的前敌司令部政委被免除。可为了挽救红军,毛泽东连夜提着马灯步行3里寻求周恩来和朱德的支持。次日会上,中央红军恢复毛泽东“政委”职务,并决定放弃攻打打鼓新场,从而保存了红军实力。
——题记
苟坝的花是红色的,1935年,红军来到苟坝之后,这里的花就变得异样的“红”。
苟坝的每一片土地,都种植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她在苟坝会议会址、苟坝会议陈列馆、花茂陶艺文化及田园风光、花茂驿站等,都演绎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那段历史,对于独具特色的苟坝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来说,是资源、是优势、是财富、是物华天宝。
这片不大不小的土地,这片住着中华优秀儿女的土地,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这片多情的、色彩斑斓的土地,每一寸都飘在空中落成一朵朵花,一朵朵红色的有着生命的花。
她红在苟坝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是一间具有黔北民居风格的三合院,任岁月变迁,它依然散发出一种深沉的红色之美。那种红,是一种燃着岁月的血红,那种红,包含了一个世纪的奇迹,那种红,延续着一个民族不变的精神。
她红在毛泽东小道。在泉水汩汩而出的大小龙井之间,有一条羊肠小道,名为毛泽东小道。这条小道,驶向漆黑的深夜,沿着声响的脚步往前延伸,它是毛泽东在受到孤立时,为了正确道路、坚持真理的真实写照。
她红在一盏马灯。1935年初春的深夜,虫鸣还没有醒来。“打鼓新场打还是不打,是坚持真理还是……”当时的毛泽东夜不能寐,在马灯微弱的光照下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他盯着马灯沉思了许久——找周恩来。于是,子夜时分,毛泽东披衣起身,一个人提上马灯,沿着苟坝村的田间小道,向周恩来住处走去……那盏马灯一照,照亮了漫漫长夜,照亮了长征路,照亮了中国。
她红在白腊河。历史厚重的红色,融入白腊河静静地流淌,它倒映出毛泽东伟岸的身影,还有那盏马灯的红光,于是,那抹红色成了党和红军前进的灯塔。如今,在白腊河边,草,还是绿的草,竹,还是青的竹,白腊河“红色的河水”也依然随着长征路的历史轨道延伸至远方……
此后,一盏又一盏,真理的马灯,点亮了苟坝这片红色土地。
此后,一春又一春,毛泽东小道,生出了千万条真理大道。
此后,一朵又一朵,名为苟坝的红花,开成了《花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