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略谈海伦纳的文学创作

1978年是新中国新时期发展的开端,尤其在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内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文化剥削现象,内蒙古地区的文学创作也由此走向了复苏阶段。这时期内蒙古地区文学创作在散文、诗歌等方面有着重大的突破,海伦纳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一个银行家的追求》再现了文学与社会、政治的紧密联系。

80年代,内蒙古地区文学创作进入了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老一辈作家也再次迎来了文学创作的“春天”,创作出了抒发个人感伤与思考过去的文学作品,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内蒙古地区文学创作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一时期,小说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成就,以小地区延展出广大文化元素的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如海伦纳在这一时期发表了长篇小说《遥远的腾格里》,并荣获“索龙嘎”文学奖。进入21世纪,通过政府各项文化战略的部署,内蒙古地区作家立足本土,挖掘本土文化,尤其以草原文化为背景,追溯历史与文化,其中有海伦纳的《青色蒙古》等。

从1978年至2018年这一文学发展的历程,内蒙古地区文学经历了复苏、繁荣与徘徊时期,但就其特殊的民族地域来看,文学创作的主题与根本仍为脱离“草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元素。

海伦纳初期的文学创作主要是以蒙古文的形式,在1976年高中毕业时发表了处女作《戈壁医生》,一直到1984年才开始采用汉文写作,至199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遥远的腾格里》获得了自治区文学创作最高奖“索龙嘎”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在报告文学方面,《一个普通银行家的追求》获得了自治区报告文学评奖一等奖;散文方面,出版有系列散文《大漠沉思录》、《科尔沁的赞歌》等;电视专题方面,编导、撰稿了《金融魂》、《播撒绿色的希望》等作品,编剧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荣获美国洛杉矶世界民族电影优秀儿童电影奖。

海伦纳的文学创作主要彰显真善美的意识,在他的小说里摒弃了罪恶、私欲与悲痛等消极的因素,他认为“文学作品为老百姓服务,净化心灵,传播真善美与表达国家理念”是文学作品是否健康与向上的一个准则。他的创作风格是一种偏美的倾向,提倡文学性的事物应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加强,在环境描写方面,尤其在散文中更着重于把美的环境记录下来,其创作风格也大都来自初期的散文创作而形成的;在表达真善美方面,沈从文的《边城》为其创作提供了一种深邃的意识,其中也深受苏联作家和蒙古族作家的影响,即反对杀戮,描写积极向上的一面,传递思想意识,挖掘人物心灵的美。

海伦纳文学创作意识不仅在文学的高度上有所展露,在研究蒙古历史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文化造诣,这也为在文学创作上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所以,他的作品在有意的追溯蒙古族过去的历史,如《青色蒙古》便是在讲述康熙执政时期的蒙古族的生存状态以及当时各方面的文化习俗,他说:“将《青色蒙古》的背景设置于康熙执政时期是为了填补蒙古族那段缺失的历史。”,在海伦纳看来,那一时期的蒙古族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恐惧,他们更加渴望生活的安宁。

海伦纳的文学创作在思想意识上还进一步深挖心灵与民族的深度,他强调要“保持草原的特色,写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保持草原文学的主旋律,并有意识地通过小地区来扩展、描绘组成民族文化的各要素,偏向于大环境下的小人物,描写普通人物的普通生活。这与内蒙古地区文学创作在90年代的创作热潮中相融合,对民族性的挖掘和个人的主题意识便是海伦纳文学创作所展现的两大主题,他的文学作品围绕的主题思想概括起来,以“任何东西拥有的都不是永恒的,珍惜当下拥有的。”居多。

海伦纳的文学创作总的来说没有战争的杀戮、没有个人“人性恶”的展现,也没有对历史的批判,而是在“美”和“爱”的方面添了浓重的一笔。

海伦纳的小说,无论是哪一部作品,都有着深厚的民族、草原特色,其中《青色蒙古》作为海伦纳的一部描绘蒙古族历史的长篇小说是代表其民族特性的史诗作品,它描绘了科尔沁草原上两代人的生活画面,并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清朝康熙年间,将过去的历史空白进行了填补,对人性、爱情、宗教、民族的根本元素进行宏大地铺展描摹,描绘普通人物的人生经历,是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

《青色蒙古》在语言描写方面,趋于唯美与意境化,如“晨风。携带着清爽、湿润的气息,轻轻地抚慰着大地。旷野上地百灵鸟吱吱喳喳地唱起了欢快的晨歌,迎来了东方一片曙光。放眼望去,墨绿色的草地渐渐伸向远方的天边,连绵的绿色丘陵微微起伏着,温柔地袒露着自己的美丽,炫耀着自己的辽阔无际。”小说对客观事物乃至大环境的描写往往是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也是《青色蒙古》的一个重要特征,故事情节总是孕育在环境描写中,如当在描写一个客观环境时,人物的出现与故事的发展总会顺着所描写的环境而向前推动。

《青色蒙古》的文学风格总体上是作家主体意识所造成的,例如海伦纳先生说,写作时要站在第一方的角度去刻画人物的心理,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不会毁于一旦。其中每一个人物所展示的心理状态都与大背景相关,这就与作家追溯历史有着极大的关系,海伦纳先生研究蒙古历史,文学作品无意间和他的思想意识挂了钩,海伦纳先生还说:“我要表达的是一种真善美,我所写的作品,结局都是美好的。”即《青色蒙古》的创作过程与《青色蒙古》所反映的向上的态度都跟作家的思想状态有着巨大的联系,如在作品的尾声中有着这样一段描写:“悠扬、苍凉的马头琴声,没日没夜地回荡在西拉木伦河两岸,传遍了蒙古高原。”这便是思想状态起引领的作用。

《青色蒙古》更加突出普通人物的个人“美”和“爱”意识,海伦纳先生在谈到创作《青色蒙古》时,他说《青色蒙古》的创作除了追溯历史外,还在彰显一个人的人性化中的“美”和“爱”的问题,毋庸置疑,这部作品离不开的就是“爱”,作品中蒙克巴图与朵兰的爱、纳钦与索伦高娃的爱,乃至于索伦高娃与她丈夫之间的爱均是一种作者对爱情的表达,所以海伦纳先生才在采访中谈到:“爱情是一个很美的东西,我们需要去把它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