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有两只经常出现的流浪猫。一只是中年母猫,全身橘黄色的毛,看上去肥肥糯糯的,经常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女寝楼下,像一块美味的黄油在行走,被周围女伴称为“大橘”;还有一只几个月大的猫崽“小白”,它拥有典型的惹人怜爱的皮囊———近乎纯白的皮毛上巧妙地点缀着几抹漆黑,在眼睛与脸颊之间,像几道泪痕,脑袋、爪子、尾巴、身体都是小小的,分明就是一团可以让人捧在手心的绒球!不过小白不像大橘那样洒脱,最是怕生,总爱躲在树或车轮后面,若是见到陌生人,它便慌忙地缩起瞳孔,嚎叫着逃的远远的;若是遇上经常投食跟它熟络的人,它便瞪着圆溜溜亮晶晶的大眼睛盯紧了你,审视着你的样貌,或者更恰当地说,是你手中的食物。
我自是不愿意称它们为“流浪猫”的,“流浪”一词总多了几分怜悯的意味,而这样似乎太看重人的地位了,无人认领就是流浪,就是可怜吗?你看这两只小猫多自在,在它们常常出现的地方总有不会消失的小鱼干、猫粮或者饼干,逗猫、喂猫的少女少男络绎不绝,周围的女伴都会因偶遇猫猫而惊喜,说它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真是不过分。它们雨天端坐在低矮的树丛底下,呆呆地望着雨落和人流;晴时找个空旷暖和的平地,安稳地梳理毛发。有次下午赶着去上课,瞥到角落的大橘正慵懒地倒向一侧晒太阳,反观周围人和自己都是行色匆匆,心里一阵羡慕,在朋友圈写下:好想做一只猫,就挑一个万里无云的好天气,躺在阳光底下,枕着云朵,或是棉花,身子越来越软,越来越软,晒着晒着把自己晒化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午后的情境,心里都满是温暖。
猫是有灵性的,是陪伴人的良友。周围的伙伴都愿意低下姿态与猫逗个乐,并哼叫着试图与猫咪对话,人一言猫一语,倒也有趣的很。我们在解读猫的语言时,或许它们也在尽力地理解着友善的人类,并用自己的方式给予回应。前几天看到视频,住宅失火,主人奋力把爱猫抛出助它逃生,小猫落地后停顿两秒转头飞奔回楼房救主人,让人泪目。万物有灵,你以爱意待之,它们也会倾尽所有去恩惠你。爱猫之人自然都不愿从它们身上索取什么,看它们欢腾着吃美味的小鱼干,而后摇着尾巴踱步向你表示感谢,又或者在令人犯困的午后,一只软萌的猫躺在怀里,听着它那轻微的一呼一吸,心也随着沉淀下来,便只觉岁月静好也不过如此了。
或许大橘和小白是幸运的,它们虽没有机会在荒山释放野性,却也从未被任何人禁锢或抛弃,拥有温饱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温柔了有心人的时光。
“朝慵午倦谁相伴,猫枕桃笙苦竹床”,一生有那么一两只小生命温暖着,足够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