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苏州记·茶遇平江



白墙黑瓦青石巷,多少人间烟火味。

诗词歌赋也好,电影动漫也罢,都不过是以不同形式演绎着故事二字。

看倦了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舞台演绎,也厌烦了了无生机的泛黄书页,一个人背起行囊前往那座将茶馆品茗说书当做日常生活的苏州城。

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往往会伴随着不确定性以及预料之外的小惊喜。十三个小时的车程多少有些疲惫,到达目的地的第一件事便是洗澡睡觉,任凭景致再妙,也难以分神欣赏。

休整过后,再看苏州,便别是一番风味。

民宿地是在苏州的市中心姑苏区,不同于其它城市里的高楼林立与车水马龙,这里的市中心是一条保留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姑苏古街道,连接着商业圈的观前街与文化圈的平江路,是记忆里的江南水乡模样,一笔一画,一字一句皆能成诗。

即使是在被命名为第一商业圈的观前街,也感受不到丝毫淫靡奢华,站口的评弹小调多少有些温婉舒适,和着烟霭迷蒙的小桥流水,不用多发一言,便充满了人情味儿。观前街旁店铺生意多半是红火,谈不上摩肩接踵却也是往来不绝。和房东一起去铺子里点一碗糖粥,配上隔壁的锅盔烧饼和一碟脆皮白萝卜,清淡舒适。

去时天气尚未放晴,多少有点小雨,房东说,这样的天气最适合听曲喝茶。

房东是位苏州姑娘,性格也是颇为合缘。恰巧姑娘这几日无事,便为我做起导游,去往她常去的那家茶馆听曲喝茶。

姑娘说,平江路是苏州的古城缩影,里面多有宽街窄巷,巷子也是高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颇有些曲径通幽处的意味。周围保留着大批老式民宅,上了年纪的老房子,白墙青瓦,木栅花窗,清淡分明。外墙痕迹多已斑驳,却有如丹青水墨,墙面剥落处又攀升许多藤萝蔓草,神采灵动。江南的匠人心思灵动,把园林美学发挥到极致。

我同姑娘打着伞漫步于巷间,想到了戴望舒的那首《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仇怨的姑娘……放在此处也是颇为应景。

平江路边老街店铺林立,中间多多少少夹杂着变身为酒吧的老宅,老宅并不张扬,除了门楣被打造的更精致些,没有嘈杂繁闹的音乐,也没有谄媚招揽顾客的店员,老宅有着自己的骄傲,那些精心摆放的桌椅,仿佛只为等待那有缘人。

小桥小店沽酒,初火新烟煮茶。

茶馆在平江路尽头。说来这家茶馆名字也是极有意思。

茶馆取名“吴先生”,却不是因为店家老板姓吴,而是取于苏州的吴文化。姑娘是茶馆熟人,讲到茶馆,也是颇为骄傲。她说,苏州向来讲文化的历史古城,旁人风花雪月诱人深入,柴米油盐淡人口味,而茶馆却是巧妙的将二者结为一体,进茶馆品茗听书也是苏州市民生活的一种方式。

茶馆应着老街,外装多是白墙青瓦,只是内里多少带了点自己的小心思。亭台阁楼里的栏杆,形状各异却也不失违和,楼上包间传来的叫好声让姑娘喜笑颜开,姑娘催促:快点儿,这个时候应该是弹词姐姐登场了。

进茶馆的时间恰好赶上琵琶小调弹唱。白底青花旗袍,手抱琵琶轻捻,吴侬软语弹唱,这是我进门后对弹词艺人的第一印象。

弹词艺人极为优雅,语调缓慢却也不失大方的对茶楼老板一番夸赞,谈起苏州小调又颇为自豪,真正开始弹唱时却又是另一番风采。弹词艺人吴语弹唱,听得邻座一汉服姑娘如痴如醉,而对于不通吴语也不通音律的我却宛如牛嚼牡丹,只是多少有些惬意。

倚在窗边,配着桌前的苏式糕点和小碟瓜子,姑娘叫了上好的碧螺春,杯中叶尖儿随着热水冲烫而缓缓舒展,耳畔弹词艺人琵琶曲调张弛有度,窗外丝雨衔入桌内,倒也不失一幅江南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