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廖毅交往不算多,但颇有印象。
早在2002年,由著名民营企业正泰集团出资设立了一项“正泰杯”全国报告文学大奖赛,在与我们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合作过程中,廖毅也是正泰集团方面的代表之一,所以有过交往。“正泰杯”全国报告文学奖留下了一批很有影响的作品,所以廖毅也算是中国报告文学发展的一位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这个印象是比较深刻的。相隔十多年后的2017年11月,我的新书《那山那水》出版之际,应红旗出版社之邀,来到杭州做了一场“建功新时代:我读十九大报告”专题讲座,那天又与廖毅重逢,甚是欣喜。
廖毅是我们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老会员了,作为学会会长,对坚持业余创作的所有报告文学作家怀有敬意,对廖毅也一样。听廖毅说,这些年,他写了不少散文随笔,而且已经出版的10多本书,大多属于这类作品,这让人意外和兴奋!现在,他的又一本新作要出版,希望我作序,于是让我有了对他的另一种文体的认识可能。原来一直认为“报告文学作家”的廖毅,散文创作也是他的“主业”,而且还有诗歌和歌词方面的创作,用他的话来说,这为他的文学生活增加了不少“调味品”。这是对的。我一直对那些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作家说,希望他们创作一些诗歌、散文甚至是小说和戏剧,因为所有的文学艺术都有利于一个人文学创作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尤其是非虚构的报告文学,现在有一些写得不好看、平铺直叙,问题就出在不会运用其他文学技巧和手段。廖毅的这种自觉意识完全对路,并且可能在跨界创作中获得更多成功。
这部散文集,收录了廖毅百余篇文章,多是他作为一名企业经理人,在过去20年间在外考察、旅行的见闻,内容很丰富,也非常有味道,同时又区别于一般的游记。我注意到,作者不是纯粹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写景过程中,将个人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的独特思考与感悟筛滤。那些旅行中的一条条“线路”,则构织成了他思考人生、感悟生活的线索与脉络。于是就像一席汇集天南海北各种味道的盛宴,读起来令人情绪高涨,合上书卷后又觉长了不少见识和共同的思想感悟跃然而出。因而这本书名叫做《一路上都是故事》,就变成了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的“一路上”的人生故事。
有人曾这样总结过我的创作:40年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不断地讲述“中国故事”。其实,“讲故事”是个宽泛的概念,因为小说也是讲故事,诗歌也是在讲故事。而一个作家一生就是在讲故事——讲自己的故事,讲别人的故事,讲国家的故事,讲民族或者世界的故事。讲故事是有讲究的,我们是以文学的形式完成对故事的叙述,是让人感动和感叹与有所教益的讲述。故事追求的是“好听”,廖毅与所有优秀的作家一样,都在讲“好听”的故事,他的故事特点是以“我”为主线,引出那些与“我”有关的故事,从而让读者与他共同感受这个世界。这样的世界其实也是有深意的,它是不同人生经历的共同经验之集成,有利于他人从“我”的眼里和体会中获得收益。一个人的经历与视野总是有限的,再伟大的旅行家也完不成对世界所有的地方的考察和旅行,“我”的经验与亲历,对“他”和大家都可能是宝贵的。
读廖毅的“故事”,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时而走进热情好客的“江山人家”,感受江南浓浓的风情;时而漫步临海静谧的“徐霞客大道”,一览《徐霞客游记》充满神奇的开篇之地;时而登上南国深圳49层的国贸大厦,体验节奏明快的“旋转的深圳”;时而爬上万里长城至高处,发出“好汉坡上的感叹”;时而踏足南韩,来一段边走边看的“韩国掠影”;时而又飞临欧洲,领略心中“梦一样的布拉格”。一路所至,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亦如作者描写上海古镇朱家角的一篇文章,总有一种不一样的新鲜“味道”……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廖毅的笔下,那些看似静态的景物事物,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有了动感,有了温度,有了引人入胜的力量。因此可以说,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有理有趣,正是廖毅散文作品的特点,也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
廖毅还年轻,可以走的地方还很多。相信他的“走”还会“走”出许多新鲜的“味道”来,这是我们文学同行所期待的。其实当你把“走一路”过程中的事都有意识地进行记录与点评下来,其本身就是人生经验的重要积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很强调这一点。现今飞机、高铁,让我们“日行万里”,其速度的变化,也在改变着我们“走”的形态与感情表达的方式,这个时代的“走的味道”在何处,是取决于每个人的嗅觉与思想的。
期待廖毅下一次的“走”更有味道。
(作者为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