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走,回大山

  有的人,走出了大山,有的人,没走出大山。走出去的人,有再也没回来的,也有回来留下的,还有正在回山路上的。
  我是大山滋养的孩子,是农村的孩子,是西部的孩子。在这样相似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还有很多很多人。在我们的生活里,山,阻隔了交通,也阻碍了视线,山带来的是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贫瘠。于是,走出大山,成为了我们的愿望。在孩子的眼里、在父母的眼里、在祖祖辈辈的眼里,山的那边是我们理想中的桃花源。但为了走出大山、寻找海洋,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我的心中,求学是一条相对容易的路,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下来,有些人,走着走着就分道扬镳了,有些人,也还在这条路上慢慢地前行着,我就是前行队伍中的一员。
  山里的孩子,只有两条路。上学走出去,上不了学就自己拼出去。寒门求学,几多艰辛。在父亲那一辈,多数人都只能上完小学,然后继续考初中,考上的才有可能继续读下去。没考上的和那些甚至连小学都没读完的人,就早早地挑起养家糊口的担子,在外闯荡。到了我这一辈,和我一起的同龄人,都能上完初中,但初中结束,分岔路口也就出现了。没能继续求学的人,早早地走入社会,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继续求学的人,进一步提升,为融入社会打基础。
  我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我懂得求学路上的艰辛。小学时,我在村小念书。操场是泥土地,没有篮球架。教室里,摆放的是学生自己家做的书桌板凳。到了期末时,我们还要徒步半小时去乡里参加全乡统一的考试。初中时,我在乡上的中学读。因为2008 年汶川大地震,乡中校舍重建,我在更为漂亮的教室里学习,也终于不用自己带桌椅了。但是困难依然在,学校里没有合适、专业的物理化学老师。为此,校长特地从有 40 分钟车程的区上外聘了老师过来,让我们每周都有两节物理课和化学课。我们整个年级 150 多人就都挤在大教室里一起上课。高中时,凭成绩可以去市里的重点高中就读的我,因为家里的困境,选择了花费更低的区高。正因为身处其中,才知道农村孩子的不易,才知道能力的获得,精神上的充实能让人生更为顺遂一点。扶贫先扶智,在意识上的引导才能走向真正地富足,这也是我选择读师范生的原因。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微弱力量,影响一些人,让他们走出内心的大山,有更多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
  时代浪潮滚滚来,生活水平步步高。现在农村也焕然一新了,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大山,去山那边谋生。现在的大山里,农村里,多是一些空巢老人,甚至有的举家迁移到城市,只在过节或办酒宴的时候回来。教育也面临着困难:农村生源不断流失,城市生源饱和过度。以前我们乡上共有四所小学,现在所有的村小都取消了,只剩下乡上的一所。乡上的这所学校本是小学、初中一体化,可去年暑假我回家时已经发现,生源的减少使得学校撤除了初中部,只剩小学,且现在全校加起来不到 100 个学生,平均一个班不到 20 人。生源减少又产生新的问题—— —老师的减少,留下的多是那些在学校里待了大半辈子的老教师。教师的减少,让学生更加减少。教育不发展,地方人才更加缺失,更发展不起来,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面对如此景象,我的心里隐隐作痛。我希望,有一天,更多走出去的人能够回来,守卫这方土地,让它变得更好。
  寒门艰辛,求学多扰。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我愿做一朵云,去撼动另一朵云,我愿做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我愿做一名教师,去唤醒更多的灵魂。于我,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走回大山。现在的我,正走在回大山的路上。(此文获第一届“红烛杯”写作大赛特等奖)(作者系文学院 2017 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