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曰辛丑,斗指东,声浮动;暮春之初 ,气转阳,火升,宜寒食。
仔细咀嚼“清明”这样的词眼,好像能神奇地作用于我们的精神;类似的还有“景明”“鸿蒙”。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出现“蒙”仿佛置精神于一团滂沱雾气,窥不得出路;“景明”则有一幅空旷、明朗的视野了。
“清明”倘若从这个角度理解,“清”对“浊”,另有凄清、清寂一说,那么清明大概就是一幅气清景明还略显得冷寂的视图,这么理解怕是有偏差,但不妨想,古人为什么从那么多字中挑出“清明”二字来对应这个节气、节日的内涵,因为它的意义是双向的,最能观照彼此。
清明时,桃花、梨花在清明前后开放;一年冷节是清明,愁中不觉已春深。 人会在清明时感孤独冷清,并思念逝去之人,于是开始祭祀,寄托思盼,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事业昌隆。有一点值得注意,对于一年的清明节,以往所有逝去的人,那些黯淡了的生命光辉,那些曾经还闪耀欣欣的人生,有些我们无法记得,但在清明节我们所寄托的思念和祈愿是一致的。清明虽不免寒峭,但浓烟般寒愁方褪,阳光才能照得进来。
飞絮时节,狭山、驿墙边上的碧桃开放浓艳照眼明,杏花成林、梨白桃粉。若从节气来讲,春一过,作物发生;烟雨暗千家,毂雨后即立夏,春耕方歇,人们也有时间从事其他活动,清明的假期大概会有一部分从古代民俗沿袭来,因此,清明会较少忙碌一点。“天地倶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关于春季的养生,《黄帝内经》有较早的记载,人在这个时候晚睡早起,以适应自然生生之气,若骤减衣服则易中寒,所谓“乍暖还寒时候”便是。人的精神、心情也会顺应自然之气,这时春困会好一点,精神变旺盛,耳聪目明,心情向盛,人们来做一年的最后规划。
尚书中说的时雨,《洪苑》:“曰肃,时雨若。”意为应时之雨。庄稼作物逢时雨甘霖而发,于人言之,也有作用一说。何以见得?往年不甘也罢、悔恨也罢,春愁一过,人心情自会转好,有一年之计的进取心。总之,历朝历代说的清楚了罢,“天人合一”为臻善之道。人总会顺应着自然的变化,这点由不得我们自身的意志,即,我们对过去之人的思念还在,对目标的进取心还在,这一年便不会偏离正轨 ,不会有迷茫空虚的时候。兴许一些人便是清明时琐务缠身,耽误了一年光景罢。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年华要趁早,思念过去的人也罢,总要继续生长、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