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云中镇扶贫图鉴(五)

讲话稿

    “实在不好意思,实在不好意思。刁家婆娘啰嗦得逑很,买个东西愣是要跟你讨价还价半天。”老葛尴尬地笑着走进来。

    贺永打趣他道,“没事,您老的生意还可以再做会儿,我们这也没什么说的了。”

    “不好意思,实在不好意思。”老葛笑着赔不是,嘴里也没别的词了。

    “我们给小吴讲了一下实习工作的任务,主要是入户调查,别的暂时还没有什么安排。你要是有别的事情就和小吴说说吧。”

    “要得,要得!好的,好的。”老葛顺着贺永给的台阶就下来了,“我没啥事,和小吴摆下龙门阵,说说村里的情况就行。你们没事也可以回去了。毕竟这一阵子大家手里活路都多。”

    “嗯,那也好。你就和小吴交流下,我们就先回政府去了。”

    “好,好。贺主任,小何你们慢走。我再和小吴摆谈下,就不送你们了。”

    贺永和小何于是便走了,他们离开后,老葛像是松了一口气一样。

    因为智亦的父亲有为曾经在政府工作的关系,他们其实是认识的。按照辈分,吴智亦还得管他叫一声舅舅。

    “哎,这个,小吴啊。舅舅有一件事还要麻烦你这个大学生。刚才他们在我还不太好意思说。过一阵子啊,村上要召开一个扶贫动员大会,要求我上台去讲两句。你也晓得,舅舅没啥文化,不怕外人笑话,我就是小学都逑没有毕业的人,智能手机都玩不动。这种场合我上去又不能吹牛扯把子。只有来求你帮帮忙。”

    老葛握住了吴智亦的手腕,吴智亦能感受到他手上庄稼汉的那种力道。

    “你是读过书的,有文采,有学识,大学生。能不能帮舅舅整个发言稿啊?”

    “舅舅言重了,言重了。”吴智亦推开他的手。一个老人这样的热情请求是他难以拒绝的。况且,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亦不懂得“太极”之道。

    “舅舅,讲话要讲些什么呢?您老可以细细地说下,我看能不能写出来。”

    “写得出来,写得出来。就是给大家讲讲这个精准扶贫是怎么一回事,让大家理解我们的扶贫工作,给大家动员一下,以后好配合我们的工作。这点事情舅舅是做不好的,只有指望你这个大学生帮帮忙了。”

    “舅舅您可别那么说,这事我试试,就是不晓得写出来合不合您的意。”

    “怎么写都行,怎么写都行。这回实在是麻烦你了,下回来舅舅家头耍。”

    “要得,您客气了。”

    ……

    回到家,坐在电脑前,吴智亦决定先给老葛写他的扶贫发言稿。

    不过发言稿这东西,他还真没认真写过一回。以前在大学校园里,在社团部门里写过一些材料。最开始他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了几篇。可是,某次整理部门文件时,他发现自己部门档案的某份工作总结竟然同一篇在网络上的素材相差无几。除了日期和学院名称以及相关数据外,心得体会和工作反思等内容居然一模一样。再后来,他发现这样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便不由得“入乡随俗”了。因此,这份发言稿对他来说也算是一大挑战了。

    该怎么写呢,吴智亦的脑子一时半会儿没有一点灵感。

    “我怎么就应承了他呢?”吴智亦本来有些抱怨,但又想起老葛那信任的笑容,紧紧握住自己手腕的力道,又把抱怨的话咽了回去。

    月色中,鸟鸣清脆,竹风阵阵。

    “不行啊,该怎么起头呢。整一大堆理论上去?不说老葛舅舅讲不讲得明白,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们听起来怕是要打瞌睡啊!”吴智亦对着白亮的电脑屏幕挠着头。

    “该怎么写呢?”吴智亦起身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实在没头绪,直接从网上档一篇得了!”

    “不行!第一份着手的工作就这样糊弄了事?不行!不行!”

    “还是再给老葛舅舅打个电话问下情况吧。”吴智亦管父亲要来了葛副主任的电话,拨了过去。

    “舅舅,我是智亦,讲话稿怎么切入好呢?”

    “啥子叫切入哦?”

    吴智亦听着对面的声音有些醉醺醺的。

    “就是怎么写合适。”

    “哦哦哦。就搞简单点,整长篇大论了我说逑不清楚。”

    酒杯交错的声音从话筒那边传来。

    “那舅舅,为这个扶贫,您做过什么事情吗?”

    “上山下乡跑腿。舅舅这道忙,还在和几个要送孩子去当兵的家长谈事情。你看着写,能写成什么样就什么样,总之比我东拉西扯的好。那就先这样吧,舅舅挂了哈。”

    电话就这样断了。

    “这问了相当于白问。”吴智亦心里埋怨道,“没办法,还是去看看相关政策的报道和领导人讲话吧。”

    吴智亦在网上搜索了相关内容,本以为会面对一堆他难以理解的高谈阔论,但没想到他所看到的那些讲话稿却是文风朴实,干货满满的。

    “准!真的精准!这些俗语可不俗气!”他感叹道。

    吴智亦看得起了兴致,但他又不免有了些羞愧感。作为大学生,他本应该对这些东西有一定了解的。可是除去课业、电脑游戏、社团活动、交际游玩之外,大学生的时间还能放到哪儿去呢?

    看完了几篇发言,吴智亦心中已有了方向。他又想到自己即将制作的调查表,或许二者可以结合!吴智亦大笔一挥,不用一会儿就写出了一篇讲话稿。

    “小鸭村的乡亲们好!

    扶贫工作是一项中央下达给我们的任务。是我们干部和群众要一起挑的担子。这项任务很艰巨,但是这是我们必须啃下来的一块硬骨头!要贯彻十九大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就在贫困地区。我们小鸭村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准扶贫就像是我们养蚕子要吐丝结茧一样,是一条必须走的路。以前条件不好的时候,我们开山修路,遇水架桥一路走了过来。以后,只要我们继续甩开膀子地干,我相信这副担子我们是能挑起来走下去的。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要求我们的工作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在此也敢拍着胸脯给大家打包票:我们小鸭村的扶贫工作,也是从村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我们做一切事的出发点,都是要为了老乡们好。

    如果有人要问我,你们说的精准扶贫要干些什么?干了些什么?我想说,这个问题是我们一起来答复的。这份答卷是我们一起来做的。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致富不致富,关键在干部。’扶贫是我们大家的事。我们当干部的,就要做好干部该干的。勤跑腿,勤下乡,勤入户,会成为干部们的工作常态,这一点还请各位村民同志们监督。当然,各位老乡也要好好做自己该做的。老话讲‘人穷志不穷,饿死不伸手’。小康生活不是别人给我们送上门来的,流米寺(川南传说中一座会从墙壁里流出大米的寺庙)的米也有流尽的一天。而是我们利用党和政府提供给我们的良好条件自己创造出来的。精准扶贫不是国家给你送钱来,不能靠着墙根晒着太阳‘等’,‘靠’,‘要’。我们将要扶的不只是物质的贫穷,也要扶思想的贫穷。懒汉是没有几个人见得的。大家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该办实事就办实事,大家该积极生产劳作就积极生产劳作。这就是我们要挑起扶贫担子的扁担两头。我们大家两头发力,担子就一定能挑得起来,我们村的发展之路就能走得下去!

    总书记还说‘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日之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小鸭村村委,一定会紧跟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风气,带领小鸭村脱贫致富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

    吴智亦感觉自己是写的洋洋洒洒,把一些理论概念都用自己的理解写了出来。

    但是他当时也许没有想到,他在讲话稿里写出来的很多情况,他都会遇到。而要处理好这些情况,实在是比写一篇讲话稿要难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