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饮清茶 思神垕


(摄影:钟伟平)

夜已深,独坐灯下,回忆今天参观过的神垕古镇,咂一口清茶,青烟升腾,氤氲了视线……神垕古镇颇负盛名,被称为是“中国唯一活着的小镇”和“中国钧瓷之都”。它没有苏州园林的温婉气质,没有江南小镇的柔丽凄迷,没有丽江古城的明丽多姿,却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钧瓷烧制技艺。正因如此,它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到来。

我们一行人首先到达的是神垕老街。到达老街,古老而又饱经风霜的寨门映入眼帘。穿过寨门,一走进神垕老街,浓浓的古意扑面而来。

清末到解放时期各类建筑鳞次栉比,装点着曲折的街道,让人仿佛走进了时空穿梭隧道。

走在石板路上,举起手中的相机,把自己的身影留在神垕,把神垕的记忆印刻于心。

街道两旁,店铺装饰得古色古香,里面摆放的,都是用陶瓷做成的各种小玩意儿,惟妙惟肖。当然,老街少不了小吃店,大面筋、汉堡、烤凉粉等,为古老的街道注入了现代气息。

钧瓷是神垕的明信片,宋代官府在阳翟(今禹州市)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为宫廷烧造官瓷,实现了钧瓷生产由民窑向官窑的转变,其位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新中国成立以来,钧瓷又重获新生。改革开放以来,钧瓷作为国礼多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因此,到了神垕不去品味钧瓷,就像到了中国不去爬长城一般。

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孔大师给我们讲起了钧瓷最有魅力的神奇之处———窑变,正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钧瓷姹紫嫣红、清亮如玉的颜色,都是钧瓷在烧制过程中表面釉色发生不确定的自然变化而形成的。这就是钧瓷自然窑变的魅力了。

如今,随着钧瓷烧制技艺的日趋成熟,人们已经逐渐掌握了窑变的基本规律。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再创造性地使其自然窑变,便可以烧制出更加精美的作品。

当我们谈到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更好地宣传和弘扬钧瓷文化时,孔大师反复强调:“发展是最好的传承。”

随着烧瓷技艺的不断提高,钧瓷生产不断发展,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和收藏,比如《中原壶》。本来,神垕钧瓷不烧制茶壶。但为了让钧瓷“飞入寻常百姓家”,孔大师开创了钧瓷茶壶,第一把壶起名《中原壶》。该壶器型内圆外方,寓意天圆地方,四方汇中原,赢得了很多人的赞美,也具有极大的收藏价值。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完孔大师详细耐心地讲解,我们受益匪浅。

下午,我们亲自尝试了拉坯,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之前,看专业老师给我们讲解、展示拉坯需要注意的事项时,觉得都能听懂,而且忍不住动手尝试。可真正到自己动手操作时,却犯了难。泥土在老师手里显得很乖很听话,但到了我们手里,它像自己长了脚一样,不停地想要逃离转盘。我费了好大劲儿,才慢慢把它“安抚”了下来,使它具有了形状,然后开始捏造型……拉坯房里,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看着自己最后的“作品”,虽拙劣不堪,但骄傲满满,同时深切体会到了从事钧瓷烧制这份行业人员的不易。

从神垕回去时,一阵秋风吹起,几片落叶飘然而落,顽皮的孩童踩在上面吱吱作响,秋风将枯叶带向远方,留下的,是阵阵欢快的笑声……从思绪中回过神来,望着杯中清茶,三分豪情,三分坚持,三分创新,一分从容,成就神垕人的不朽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