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总编辑王慧敏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曾问一些年轻记者一年能看几部长篇小说,回答大多有些嗫嚅,有的干脆直言相告:‘好多年了,没有翻过小说。’写景状物要想生动,小说是重要的养料。记者不去滋养自己的笔,只是翻来覆去编材料,写出的东西能生动吗?长期下去,笔头只能是越写越枯!”作为一名记者,对自己手的笔应该是十分珍惜的。因为每天写文章、编稿子、做标题靠的就是这支笔。然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现在有些记者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写东西还行,对练笔放松了。二是虽然有时也感觉自己的“笔涩”,写东西不如以前,但没立即警觉,依然维持现状。三是有时也提醒自己多读点书、润润笔头,但没有一以贯之。以上种种皆是不珍惜自己手中笔的表现,当尽快纠正为好。那么,如何珍惜这支笔呢?诚如王慧敏老师所说,要不断“滋养自己的笔”,使之一直保持旺盛的写作能力,并不断有所进步和提高。从不少老记者的经验可以看出,滋养自己的笔有多种办法。举其大者有以下3个途径——书为润笔之基。书中有丰富的知识,也有精美文字的蕴藏。举凡经典之作,就其文字而言,那都是上乘的文字。这些文字之洗练、之准确、之生动,可谓文字的典范。经常读读这些书籍,能起到熏陶、匡正自己文字之功效。一般说来,记者的文字是过了关的、比较好的,否则怎么会当上了记者?但有时也会遇到“卡壳”、“找不到词儿”的时候,也会在自己稿子里出现不准确、引歧义的句子,甚至还有含糊、啰嗦的字词,等等。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没有什么奇怪。问题的关键在于,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怎么办?别无他途,那就是多读书。书中自有精彩句,书中自有典范章。多读,多记,多品赏,再联系自己文字上的毛病相对照,找差距,寻原因,久而久之,就能把自己的文字功底打牢。一说“多摘录”,有人也许觉得麻烦。其实这倒是滋养自己文字的捷径。“多摘录”,一是从书籍中摘录。当读到精彩的文字时,不妨马上摘录下来。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看与写,效果那是不一样的。只有通过写才能巩固认识,加深印象,而且时间一长,摘录的积累也会不断增多。二是从群众语言中摘录。记者在采访时,在于别人交谈的时候,遇到新鲜的语言、新鲜的词儿,遇到有意思的短语、谚语、双关语、歇后语等等,也要立即记录下来。这些来自实际生活、来自群众的鲜活语言,是写文章不可多得的好材料。刀在石上磨,笔在写中润。只有多写、多练,笔头子才能不断得以滋润。中国文字就有这个特点,你越多接触它、多习写它,多品赏它,它就与你亲近,你也就对它有了感情。一旦用到它的时候,你所需要的文字就会“奔腾而至”,再也不会抓耳挠腮“找不到词儿”了。在新闻界不少资深的老记者老编辑,都有写日记、写采访笔记的习惯。他(她)们在完成报道任务的同时,还认真地写点文字,或记述采访情景,或写点采访感悟,或描绘一个人物。这些当然不是为发表用,但对滋润自己的笔大有益处。对于记者来说,没有什么比自己手中的笔更为珍贵的了。为了不让你的笔越写越枯,为了不让你的笔越写越“没劲儿”,那就请你牢记:经常滋养手中的笔!“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你坚持多读书、多摘录,多练笔,你自己手中的笔就会越写越健,越写越带劲儿!不但能做到“倚马可待”,而且还能挥写出精彩华章!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