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何加正老师(人民网原总裁、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两篇写人物的文章颇有新感。现把这些感想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
新感一:让人物特征在细节中自然流淌。
何加正老师写的两篇文章,一篇是怀念人民日报原农村部高级编辑鈡立群老师,一篇是怀念人民日报原农村部主任李克林老师。何加正老师1974年一到人民日报就在报社原农村部工作,每天与鈡立群老师、李克林老师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写的这两篇文章把这种感情写得细腻、感人,使人们了解了老一代报人的风采。同时在写作上也颇具特色,通篇没有概括性的话语,而是用细节写出了人物的风貌和特征。比如在写李克林老师时,他选用了一些特别能感人的细节——“李克林老师,人称‘李老太’。个子不高,衣着朴素,长相普通,少女时代曾被封建礼教束缚过的小于常人的‘解放脚’,如今走起路来略微有点缓慢。”“李老太是领导,但好像从来没有过领导的样子,更没有领导的‘架势’,她和大家一起在大办公室办公……有一天,一位编辑说起了她和李老太一起出差的故事:采访之余,去一家小卖部买点随身用品。一进门,李老太指着小黑板自言自语念起上面商品价格。营业员大姐立马惊讶起来:‘咦!这老太还识字呢!’‘嗯,不多,斗大的字识一筐。’李老太随即低声应道。说得大家哄堂大笑。”“每当老钟认真浏览完一篇来稿,一支烟点燃在手。陷入久久深思时,我便知道,一篇重要来稿将要推上报端,不会打搅他。”“老钟精心编辑稿件,在大样上改得更细。也有人认为他有编辑过度之嫌。说实话,当时我也产生过这种感觉。李老太喃喃地说:‘庙在山前,山在庙后,有什么区别?非要改过来吗?’老钟不喜和人争辩,总是笑呵呵的以笑作答。”以上写的都是细节,正是这些细节使人们看到了李老太、老钟的音容笑貌,认识了解了这两位令人尊敬的老报人。一位年轻媒体人看了一遍仍意犹未尽,又看了一遍,并留言:“文章如行云流水,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从以上也可以看出,何老师写人物都是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特征。这一点值得很好地学习和发扬。
现在我们有些写人物的稿子,往往容易从概念出发,一上来就先写几句概括性的话语、先定个性。这样的写法固无不可,但总让人感觉不那么舒服。其实通过写细节、写故事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感悟,效果要好得多。
新感二:总结经验教训,让人物报道呈新貌。
?
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媒体在这方面下了不少气力,推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人物报道。这些报道反映了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风貌风采,介绍了坊间普通人物的喜怒哀乐,使人们看后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力量。但也应该看到,在写人物的问题上,我们新闻界也曾走过弯路。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于今后进一步写好人物大有益处。写人物切忌死板、老套,不能被那些似是而非的一些观念所束缚。比如在写先进人物的时候,总想写出点“高大全”;采写救人事迹时,总想让人说点“豪言壮语”才罢休。还如写各类人物时,有时容易犯“典型人物‘神像化’,负面人物‘妖魔化’,平凡人物‘简单化’”的毛病。凡此种种,皆是我们的教训,时下要牢牢记取,不能再重蹈旧辙。我们采写人物报道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来反映时代的风貌,反映人们的工作、生活的风采。旨在通过“一个”来反映“整体”;通过“一个”来反映“全貌”。要达此目的,我们首先就需要选好人物,选择那些典型的、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物。第二就是在写法上要向何加正老师那样,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特征,让所写人物的特征在细节、故事中自然流淌。不能再先“定性”、“戴帽”。当然一些必要的背景介绍是需要的,但不能喧宾夺主,还是要坚持多写细节,多写故事,以此来取胜。为此就需要我们的记者编辑在这方面多花心思、多下功夫。人物报道,广大读者是喜欢看的。当年那些写焦裕禄、王进喜、雷锋等人物报道佳作,至今仍在人们心中留有深刻印象。让我们学习这些佳作,在新闻采写实践中多磨练、多思考,写出更多更好的人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