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请谨记,“升稿温”有3个要素






天气有温度,人体有温度。那么,稿子有没有温度呢?
回答是肯定的。稿子是有温度的。
当你读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志愿军与敌人拼搏的壮举,你被感动得留下了热泪。
当你读穆青写的焦裕禄通讯时,焦裕禄忍着肝疼、一心为民操劳的事迹,你被感动得心都快碎了。
……
这就是稿子的温度使然。是稿子里炙热温度感动了你,形成了“情生文,文生情”的互动效果。
那么,稿子的温度是如何形成的呢?给稿子“升温”要靠什么呢?

据笔者的观察与思考,有以下3个要素值得重视。






一、 稿子“升温”,要靠作者富有激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一个作者富有情感、充满激情,那他写出的文章必然是热情满满,感人肺腑。反之,如作者精神萎靡、没有激情,那写出的东西肯定是味同嚼蜡,没有味道。
有鉴于此,古往今来举凡有作为的行文者都把“情”看得很重,认为这是“作文之基,行文之宝”。
那么,作者的激情从何而来呢?来自实际的工作、生活。人民日报一位年轻的分社记者总觉得自己的稿子“干瘪、无生气”,曾尝试在技巧方面改进,但不得其果。有次他问站长怎么办?站长回答:“多到现场体验”。

6个字的回答,使这位记者找到了出路。从那以后举凡写稿他主动到现场去采访、去体验。现场火热的场面,人群的话语,使他情绪高涨,充满激情,写出来的稿子也大不一样了。


二、 稿子“升温”,要靠一个闪光点。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曾说,一篇稿子里要有一个闪光点,这样记者写起稿来才“带劲儿”。
闪光点,在通讯里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评论里,就是一个富有思想的观点。
很明显,这样写出来的稿子,无疑会增加温度。
李庄老师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当年他在抗美援朝一线采访,总是全力以赴地采集故事。当有人劝他注意安全时,他依然跑到战壕里、坑道旁进行采写。
翻开他写的战地报道集,那篇《复仇的火焰》里的情节呈现在眼前:部队行军到一个小山庄,美国鬼子刚扫荡过。屋里炕上躺着3具血淋淋的女人尸体,揭开柜门,里面蹲着一个孩子,浑身发抖。在孩子的引导下,战士们看见他的父亲双手反缚,躺在被雪掩盖着的乱草中,头颅滚在尸身旁边。他的舅舅手脚朝天,浑身被扎的稀烂。他的弟弟还只有12岁,小小的头颅被击碎了……战士们看到这些愤怒了,各种粗犷的咒骂一下子涌了出来:“我日他祖宗!”、“报仇!报仇!”
读着这样的富有温度的报道,谁不为之动情!为之流泪!
写这样富有温度的报道,就要像李庄老师那样善于捕捉那些感人的细节。
比如,写农家富裕的生活,辽宁日报记者不是一般地记述“现在日子好过了”的话语,而是通过一位大娘家里的“3个本本”(分红本、医疗本、购菜本)的实例来介绍。
再如,写湖南省当年对袁隆平的表彰会,记者不是照老套写会议程序、讲话等。而是抓住现场的一个“让座”细节:省领导同志诚请袁隆平坐在前排椅子上。把通讯写得让人感到热乎乎的。

凡此都表明,有生动感人的故事、细节,稿子的温度一下子就上来了。这比写多少华美词句要快得多!


三、 稿子“升温”,要靠生动的文字。


有了激情,有了亮点,有了故事,还要有生动的文字相配合。不要轻视了这一点, 正是这些生动、精彩的文字,能使稿子的温度骤然升高,感染读者。
请看人民日报一篇关于绿化的评论员文章(刊于1982年3月12日),在人们眼里,评论员文章一般好像都是“正襟危坐”,严肃得很。但这篇评论员文章却用生动的文字写出,给人以极大的温度感染。
文章写道——
“请站到绿化祖国的行列,让我们共同来描绘绿色的画卷,这是祖国母亲对每一个儿女的召唤。”
(批注:这里用的是“请站到.......”,没有用那种指令性的字词。让人感到很亲切!)
“当你知道我国是全世界森林最少的国家之一时,你会感到与我们国家的地位是那么不相称;
当你知道万里长江已成为世界含沙量最多的四大河流之一时,你会为水土的严重流失、自然生态的破坏而担忧; 
当你听说吞咽着肥美草原的黄沙正在从西北地区向东南逼进时,你会感到再也不能让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了。”
(批注:3个“当你........”的排比句,把绿化的紧迫性写出来了,给人极大的触动。)
评论如此,写消息、通讯、特写也是一样。谁也没有规定新闻稿件的文字必须是“硬邦邦”的,必须是严肃的。其实那都是我们的一些惯性思维在作怪。
毛主席历来主张报纸要“载些生动的文字”,多次指出:“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 他嘲笑那些文章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
他老人家亲自撰写的消息稿、评论稿,都是文字生动、文采斐然之作。每每读起,都令人敬佩不已。
小结语
以上对稿子“升温”的3个要素进行了简略的剖析,还有一些其他要素,待以后陆续介绍。

稿子是否有温度,稿子是否“升温”,是记者写稿时的一个“坎”。这个“坎”能否迈得好,关键在于记者自身的修炼如何。希冀有更多的记者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把自己稿子写得有温度,能感人,求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