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忆母校 恩如山
刘其顺


  我是1963年毕业的5863班学生。虽然毕业距今已有47年之久,但我经常回忆起在母校的一幕幕,回忆起母校的老师和同学,回忆起母校对我的培养和恩情。有时回忆起来会不自觉地热泪盈眶,母校对我的恩情真是重如泰山。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母校培养我成为优秀毕业生母校老师谆谆的启发和教导,使我明白:只有用人类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宝藏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上课时我精心听讲,有不明白的问题就去找老师答疑。老师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解。记得有一次专业课老师给我们讲极化继电器的磁路计算问题,我对磁分路的计算有疑问,就去问老师。老师耐心细致地给我解答,并鼓励我自己做实验。于是我在极化继电器的磁路上面放一块玻璃,在玻璃上撒铁粉,结果发现在一个很短的磁分路上也有磁通通过。这样,我不但明白了磁通的走向,还发现了苏联教科书上忽略的磁路。老师很高兴,鼓励我在学习中就是要勇于探索。
  李昌校长更是关心我们的学习进步。他经常为优秀生召开座谈会,当时被我们称为“吃思想营养小灶”。李校长鼓励我们要刻苦学习,用自己的青春写下壮丽的诗篇。在学校领导的鼓励下,我的学习进步很大,毕业时获得“优秀毕业生”的奖励。
  母校党组织哺育我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我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里没有劳力,只好整天跟着母亲在田野里奔波。解放后,党领导家乡组织了变工队、互助组、合作社等,解决了劳力问题,我才有机会上学。在刚入大学时,自己光抓紧学习,不愿做社会工作,政治学习也不积极。这时学校党组织发现我的问题,帮助我端正学习目的,给我指出又红又专的方向。在党组织的哺育下,1960年3月13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预备党员时期,我母亲来哈尔滨治病。学校党组织为了照顾我,不让我下乡支援农业。但我想我是预备党员,又是学生分会主席,我应带头去支援农业。母亲虽然病重,但她很支持我的想法,并让我听党的话,到农村要好好干。我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去支援农业。没有想到,就在我支援农业期间母亲去世了,这令我悲痛到极点。这时,又是党组织鼓励我要为千万个母亲活着,并组织教师党员捐献30多元钱资助我办母亲丧事。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党的亲切和温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党的教育和关怀下,1961年3月13日我转正成为正式共产党员。
  哈工大精神激励我为国防建设多奉献哈工大的精神是关心祖国命运,主动适应国家需要,为祖国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是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的奋进精神;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理论联系实际,求实务实的精神;是海纳百川,爱惜人才,注重协作团结的精神。经过4年的时间,这种精神已深入每一个哈工大人的骨髓,这使接收我们的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对我们哈工大培养的学生很有好感。他们从哈工大挑选了12名毕业生,占了当时从全国各大学召来学生的五分之一。以后这些毕业生中的绝大多数都成为科研战线的骨干。在哈工大精神的激励下,我在科研工作中勇于拼搏,攻克技术难关,注重务实,团结奋战。这些年,我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另外,我主持建成的“汽车综合性能路”和“汽车高速试验环道”分别是我国第一条独立综合性能路和我国第一条椭圆形高速环道,这两条试验路建成后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安徽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及《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文汇报》等二十多家新闻单位进行多次报道 ;主持建成的“汽车强化试验路”是我国最长的一条汽车强化路。我主持研制的“微机多缸喷油测定装置”。有独创性,得到国家重大装备办公室重视,1988年在多国博览会展出。1997年12月《解放军报》以《铁马刘其顺》为标题报道了我在汽车改装、试验和测试科研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因在我国工程技术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2000年7月国务院发给我“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2005年我荣获有关部门“十五”重大科技成果奖章。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哈工大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从内心深处感谢母校的栽培!
  我今年已经71岁了,退休11个年头了。但在哈工大精神的鼓舞下,我愿意继续为了国防建设竭诚奉献!在这11年中我退休不退职,被返聘从事科研开发工作,先后完成了9个项目,其中7个项目已经装备了部队,还为年轻的科研人员写了7篇立项论证报告。
  请母校放心:只要哈工大精神在,我会仍然年轻!继续奉献!
  作者1958年~1963年在哈工大电器专业学习。曾任总后汽车试验场(现为总装汽车试验场)主任、党委书记、高级工程师,总后军事交通运输研究所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