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和分寸间的把握———读《论语中的处世智慧》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和竞争的世界,虽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如email、MSN、QQ等现代手段实现零距离互动和接触,但是随着物质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日益忙碌于个人事业、家庭和学业的同时,更要求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时,要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因此,人们在感慨这种时代变迁的同时依然要面对人类社会的一个中心话题:人际关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简单地说,它告诉我们的是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一切掌控在一个“度”上。
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孔夫子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渊》)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所以,与好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论语》同时也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那么对待工作和学习又该如何呢?“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那么如果你是在其位,怎么谋其政呢?我认为主要是做事原则和做事方式。“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什么叫做“义之于比”?就是用“义”作为比照,作为法则。也就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原则和标准行事。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掌握做事的原则、把握做事的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安天下首先是要修自身。修身养性,是对家国、社会负责的第一前提。而在这个修炼过程中,不是苦行僧的心态,而是乐观的、光明的、抱有未来希望的心态。子曰:“发奋忘食,乐已忘忧,不知老之将止。”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切从修身养性开始,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生活的每一点分寸,让自己成为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的能源去普照世界,辐射他人,让周遍的人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金承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