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服务体系建设
全方位构筑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校党委书记 徐建培
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加强学生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全方位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队伍建设,合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建设
一是着力建设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近三年我校先后选派50余名辅导员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培训,52人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62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发表论文30余篇,获教育部科研立项1项、省厅级立项7项,一名辅导员获得“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称号。二是建立以校内外知名人士为主体的导师队伍。我校自1999年实行大学生德育导师制,制定了关于实施大学生导师制的意见,聘任了465名大学生导师,营造了教书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为主的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了“一站式”学生服务平台
坚持把学生的需求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把满足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学校于2005年成立了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设立了四个学生事务大厅,科学设置服务流程和运行机制,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研究生处、后勤处、保卫处等15个部门在大厅设立开放式工作窗口,直接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素质拓展、事务服务、权益维护、学习指导、教育管理等“一站式”服务。2009年,学校进一步拓展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的功能,建立了学生工作短信平台,在学校、学院与学生之间建立便捷、畅通的信息渠道,发挥了短信平台信息发布、舆情监测、意见反馈等功能。短信平台在应对“甲流”等突发事件、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大力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形成了“市场导向,领导重视,学校统筹,院系为主,分级负责,全员参与”的管理机制和实施系统。建立了大学生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职前教育培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其中孵化基地开展创业培训1000余人次,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指导专题讲座16场,举办创业项目推介会3场,孵化创业学生100余人。我校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年底就业率在97%以上,毕业生应征入伍、参加“三支一扶”等人数逐年增加。
四、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早、起点高,1998年在全国高校中较早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在省内高校中较早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搭建了四级工作网络。学校拨款40余万元组织绝大多数辅导员参加了心理咨询师培训,每年选拔辅导员到校外参加专业培训,定期举办校内日常培训和专题讲座。近三年,为5万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和心理建档,接待咨询学生4000余人次,开展“心海导航”系列讲座80余次。
五、资助与育人相结合,规范做好学生资助育人体系建设
学校建立了政府资助为主体、学校资助为辅助、社会资助为补充的学生资助体系。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暖心、励志、感恩、诚信及心理健康五项教育,实施能力扶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还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开展了走访特困生家庭、教工党支部与特困学生结对子等活动。学校每年走访特困生家庭300多个,全校340个教工党支部与特困生结成帮扶对子。
六、安全管理与文化建设并举,推进学生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学生公寓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不断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学校重视抓好软件建设,充分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功能。学校近几年在各宿舍楼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无障碍通道或门禁系统,安装了宽带网,设立了辅导员值班室和学生社团活动室。加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和宿舍文化建设,连续十二年举办学生宿舍文化节,已形成了富有学校文化特色的“一日”、“一月”、“一节”、“一检查”、“一考评”的“五个一”管理体系,在文化育人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系校党委书记徐建培在全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