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浅谈古典诗歌创作的形式要求





   □ 人文学院 卜永清
古典诗歌的概念很宽泛,包括诗、词、曲、赋。这里指狭义的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体裁。这是唐代人的概念,现代人把它们叫做文言诗,与白话诗相对。
  古体诗在形式上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押韵。押韵很灵活,可以换韵,或两句换,或四句换都可以,根据需要来确定。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可以说,古体诗是古代的自由诗,所以广受诗人青睐,很多大家都有著名的古体诗传世,例如李白的“古诗五十九首”,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等。古体诗每句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几种,也有更多字的句子,但以五言和七言为常见。每首古体诗的句数不定,最少四句,多则不限。这种诗体贯穿中国整个诗歌史,即使后世产生近体诗、词、曲等新诗体后,古体诗仍然不失为诗歌王国里的主力军。
  近体诗的形式要求就复杂多了,主要有四个方面。因为讲究形式要求,因此近体诗也叫做格律诗。近体诗的句子一般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全篇有四句和八句之别。六言近体诗也有,但不流行。四句的叫绝句,八句的叫律诗,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排律在杜甫手里被发扬光大,在白居易手里登峰造极,但多以矜才,有害抒情,故受后人诟病。近体诗两句构成一联,绝句只有两联,律诗有四联,排律就有很多联了,有的多达160联(韵)。近体诗主要还是绝句和律诗两种,它们在格律上的四个要求是:
  第一,平仄句式。即一句之内讲究平仄相错。就是说,五字或七字的每两个字要间隔平仄声,如“平平仄仄平”或“仄(可平)仄平平仄”或“仄(可平)仄仄平平”或“平(可仄)平平仄仄”。这样五言近体诗的句型就只有四种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表示可平可仄以平为主,○仄表示可平可仄以仄为主,下同)。七言是在五言前面加上两个相反的平仄声,故七言也只有四种句型:○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每一句第一字都可平可仄;五言的只有三句第一字可平可仄,第四句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不然就成为了孤平,这是近体诗的大忌。古体诗不要求平仄,所以近体诗中的所谓孤平在古体诗中就很常见。
  第二,对粘原理。即两句之间讲究平仄相对,两联之间讲究平仄相粘。相对就是相反,相粘就是相同,都是指每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声而言的。近体诗的四种句式就是按照对粘原理来组合的,绝句就是四句组合,律诗就是八句组合,排律就是十句或以上句子的组合。四种句式每句都可以做第一句,根据对粘原理,就形成了链条:对-粘-对。所以作律诗,第一句定下来后就可以根据对粘原理推导出后面的所有句子。例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古体诗不讲究对粘原理,所以每句都很自由。
  第三,押平声韵。近体诗必须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平仄是近体诗的核心特点,不讲平仄就不是近体诗。平仄的概念在魏晋时期(中古时期)才产生,是在佛教经典的翻译中发现的。魏晋以前没有发现汉字有四声,所以作诗不讲究平仄。魏晋以后语言学家发现汉字有四声,即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于是就主动在作诗时加以运用,这样汉语的抑扬顿挫的特点就被发挥出来了。唐代初期格律诗定型时,理论家们又把四声并为平仄二声,即上、去、入都归为仄声。这样格律诗用字就只讲究平仄二声了,押韵也从不究平仄确定为必须押平声韵了。押韵的字是偶数句的末字,这个字就叫做韵脚。近体诗押韵遵守《平水韵》的106韵,这是近体诗产生以来必须遵守的,即使是清代末期也必须这样,虽然清代末期实际语音与中古语音差别很大。现代人包括毛泽东、郭沫若写近体诗也都遵守这个要求。这样,学写近体诗的朋友就要付出自学中古音的努力了。现代普通话与《平水韵》差别较大,尤其是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字存音失,这样按照普通话的发音来写诗的朋友就会混淆中古音里的平仄声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现在有的理论家主张用普通话的语音来写近体诗,虽然也不失为“与时俱进”的一种办法,但是在专业范围里总觉得不是好方法。因为用普通话你可以去创作白话诗,没必要非要搞个嫁接,最后成了“四不像”。
  第四,讲究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也可以都对仗,也可以任意一联对仗,如《登鹳雀楼》两联都对仗;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也可以四联都对仗,也可以三联对仗,如《登高》四联都对仗。近体诗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同、词性相同、结构相同、避重复字等。对仗的方法很多,如工对与宽对、流水对、正反对等。
  上面说的仅仅是近体诗的格律要求,是写近体诗的基础。但是要想写好近体诗,绝不仅仅是掌握格律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心胸怀抱的问题了。
  总之,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不讲究格律,就不叫做格律诗。物各有种,种种不同;诗各有类,类类相别。创作什么体裁的诗歌,就必须遵守这种体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