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风雨百年萃英路



1914年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法律别科毕业摄影留念


国立兰州大学时期,辛树帜校长(左)与历史系系主任顾颉刚教授合影




  宣统元年(1909年),甘肃教育官报中记载的甘肃公立法政学堂成立缘起及建置


国立兰州大学校门


  编者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再过两天便是我校101周岁华诞。去年的这个时候,兰大校园早已充盈着一种浓浓的“百年华诞”喜悦。本着“隆重热烈、特色鲜明、节俭实效”的原则,我校举行了发行纪念邮票、编纂校史、举办学术论坛等一系列的校庆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在这些校庆成果中,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学堂———兰州大学》和凤凰卫视拍摄的《风雨百年萃英路》两部电视片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我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办高水平大学的艰难历程和沧桑巨变,播出后引起了校内外的巨大反响。
  为了向2010级新生立体展现我校百年的发展历程,增强同学们作为一个兰大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本报从本期起连续三期刊出《风雨百年萃英路》的电视脚本,以此庆祝我校101周岁华诞并通过这些文字来告诉2010级新生:你选择的不仅是一所大学,更是一种精神和信仰!文中小标题及题记为编者加。
  兰州大学肇始于1909年创建的甘肃法政学堂。1912年初,法政学堂因经费无着而一度停办。1913年初,法政学堂改名为甘肃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并在校长蔡大愚的努力下,由省城西大街迁往萃英门原甘肃贡院 (陕甘总督左宗棠于1875年主持兴建。1928年,学校改为兰州中山大学,始设本科专业。1932年初,学校改为甘肃大学,同年底又改为省立甘肃学院。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甘肃学院一直都是甘、宁、青三省唯一的高等院校,也是整个西北地区仅有的几所高校之一。
  甘肃学院时期,甘肃政局动荡、天灾频仍、战乱不断,巨额军费开支加剧了地方财政的困难。而当时的甘肃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事业极为落后,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在此背景下,学校始终受制了经费奇缺、生源不足、师资匮乏等因素,造成了办学规模小、专业单一的不利局面。在邓春膏院长的多方努力下,学校苦撑难局、勉力维持。1944年夏,甘肃学院由省立改为国立,但当时学校各方面建设仍无大的进展。
  1945年1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将甘肃学院等院校合并设立国立兰州大学。次年3月,著名教育家辛树帜受命担任国立兰州大学校长。8月,国立兰州大学正式成立,并成为一所设有文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兽医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的综合性大学。此后几年中,辛树帜校长想方设法从全国各地和国外延聘了一大批著名学者来兰大任教;争取经费,采购了大批图书和仪器;兴修校舍,建成了数栋教学楼、宿舍楼及图书馆、办公楼,使学校在内战的炮火中得到快速发展,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全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肇基法政筚路蓝缕
串场1:我现在所在的地方位于中国陆地版图的几何中心,滔滔的黄河就从我身旁穿城而过向东奔去,这里呢就是中国甘肃省的省会兰州。光绪三十年,也就是1904年的春天,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的控制权爆发了一场惨烈的战争,最后君主立宪的日本战胜了专制俄国,这也是亚洲国家首次在战争中打败西方国家。这场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日俄战争极大的震惊了中国,激发起国人对于立宪和政治改革的热情,社会舆论纷纷要求培养具有法政思想的人才,于是乎一时间在各省法政学堂纷纷创办,而甘肃官办法政学堂也就是在这股风潮中创立起来。或许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想到,一所小小的法政学堂会演变成为如今驰名中外的兰州大学。
  解说:20世纪初,中国看上去就像几百年来一样,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然而在平静的表面下,人们对清朝的统治越来越不满,清政府力求用变法改革来挽回正逐步丧失的统治力。1901年1月29日,因躲避八国联军而仓皇离京逃亡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变法上谕,提出“一切政事尤需切实整顿,以期渐至富强”。随之,以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废除科举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渐次推行。教育事业成为清末新政中成效显著,社会影响最大的改革。
  解说: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曾经的亚洲弱国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通过君主立宪一举登上了世界舞台。日本人的胜利,极大地震惊了中国,激发了国人学习日本,进行立宪和政治改革的热情,朝野上下,社会舆论纷纷要求广设法政学堂。
  解说:在兰州大学的档案馆中,至今仍保留着这样一份甘肃教育官报,这份官报里详细记载了甘肃公立法政学堂建立时的资料。在上个世纪那场建立法政学堂的浪潮中,陕甘总督升允按照学部要求奏请清廷,将甘肃法政馆改为甘肃官立法政学堂。1909年2月,清政府学部批准了这一申请,法政学堂正式成立。于是在中国西北诞生了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专科学校,也拉开了兰大百年历史的序幕。
  张克非 (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兰州大学校史》主编):所以清政府实际上在20世纪初呢,已经在各地开始设立这个课吏馆,那么课吏馆呢实际上,就是对下级官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的这样一个机构,从1906年开始在京师同时也由袁世凯在直隶分别呢建立了法政学堂。后来也有人建议应该在全国各省都建立这个法政学堂。
  解说:甘肃官立法政学堂的建立,在落后的甘肃开创了新式教育的先河。与此前的学律馆、课吏馆和法政馆相比,甘肃法政学堂已经不再是以往的官员培训机构,它在隶属关系、管理方式、学生来源、教学、规模等方面都有了明显变化,开始成为一所相对正规的高等专科学校。解说:清廷学部对各类学堂都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但在动荡的社会环境里法政学堂的管理显得十分松懈。许多学习法政知识的学生都是有官衔、功名的成年人,大都不在学校住宿,教学秩序混乱。教员也都为候补官员,平时多不讲课,只编写讲义,由学堂印发给学生。
  王希隆 (我校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员这个教课他不正规,这个教员的大概自己本身的水平也不是十分高,另外呢,考试,当时叫试验,考试的时候也不是一次就坐在那儿像今天这样考,有些试卷拿回去做,过上多长时间再交回来等等,这都是不规矩的。
  解说:尽管如此,法政学堂开办三年还是培养了209名毕业生,为西北地区输送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甘肃法政学堂创办之后的几年间,正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清王朝的维新改革并没有能够延续他们的统治,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走投无路的清廷迫于各种压力,宣布退位,统治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结束了。
  解说:1912年,年轻的民国政府正式任命湘籍学者马邻翼为甘肃提学使。马邻翼到职后对甘肃学务大加整顿,想方设法重新恢复被停办的法政学堂。一次他亲临法政学堂视察,发现所有教员和学生,虽每月领取津贴,但竟无一人在课堂上课,职员也多数不在学校办公。于是他下定决心对法政学堂进行彻底改造,委任了著名教育家蔡大愚为甘肃法政学堂校长兼教务主任。
  王希隆:1916年的春节的时候,当时他们在校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叫刘应麟,她看到这个蔡大愚校长在他的办公室门口,他就过去敬了礼,然后他就问蔡校长,蔡大愚字冰吾,“冰”就是冰雪的冰,“吾”就是我,这个蔡校长很有意思,他问了说是校长在这干啥,就是冰,很冷嘛春节的时候,蔡校长说“冰吾也”。
  解说:蔡大愚从学生的学习纪律和考试管理抓起。他不仅要求学生学好功课,还以身作则地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遇到经费不足时,就拿出自己的薪俸来弥补。有时聘不到教员,就亲自上堂授课。经过蔡大愚的努力,短短几个月时间,法政学堂的风貌焕然一新。
  解说:交通不便、经济困乏,这种艰难的办学条件一直伴随着兰大的发展。民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各地军阀纷纷抢占政治真空地区,全国政局动荡,军阀割据,偏处西北一隅的兰州也不能幸免。法政学堂在艰苦的条件下,维持着教学。当时著名学人刘尔炘有这样一首诗描写道:“中原大学属英年,筹策纷纭上九天。海内同声谈富国,不如人处是无钱。”
  张克非:当时的甘肃省政府呢是拿不出多少钱来发展教育,来搞实业,而当时甘肃的财政税收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实际上是鸦片税收。所以这样一方面要无形中,要强迫民众去大量地种植鸦片,另一方面呢又向民众征收高额的鸦片税。甚至像法政专门学校的经费有相当一部分也是来自于各地的鸦片的这种税收。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带有讽刺意味的东西。就是要发展近代的高等教育,偏偏要从征收鸦片的这个税收里头来支撑它。
  解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在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节节败退,东南沿海地区相继沦陷。甘肃作为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后方省份,得到了来自国民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许多学者、青年学生纷纷来到甘肃,兰州的人口在短短几年间显著增长。兰州大学的师生伴随着抗战的烽火和炸弹声,坚持办学。“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大时代的使命奔临在眼前”这首创作于抗战期间的兰大校歌描绘了一段热血抗日的岁月。
  张克非:同学们也组织了很多的宣传队,走上街头,在街头呢教唱这个抗日救亡歌曲,演出活报剧,发表演讲,同时也为抗日的军队举行募捐活动,可以说在当时的这个省城是造成了很大影响,解说: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无线电波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通过8年抗战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总之,我们是胜利了!划时代的胜利了!摧残与耻辱成为了过去的历史,伴随着胜利来到的是光明的远景。”这篇刊载于1945年9月8日上海《周报》上的文章生动刻画了中国人的心情。八年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而兰州大学也迎来了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二)辛辛苦苦独树一帜串场
2:有人说,没有辛树帜就没有今天的兰州大学。从1946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辛树帜治理下的国立兰州大学藏书就增长了2倍,教师人数从139人发展到220人,招生规模也扩大了将近1倍,兰大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院系设置齐全的全国综合性大学。当时的兰大流传着一首歌谣,说:“辛校长办学有三宝,图书、仪器、顾颉老。”这顾颉老指的就是以顾颉刚为首的一批国内知名教授。1957年,辛树帜出席全国最高国务会议,当时毛泽东紧握着他的双手,赞叹地说:“辛先生一生办学辛辛苦苦,在学术上是独树一帜。”而今天,“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已经成了兰大人铭记不忘的校训。
  解说:1927年的中国国弱民贫,更谈不上开展科学研究,而一个年轻的学者毅然从欧洲踏上了回国之路,这个抱定振兴中华目标的年轻学者就是辛树帜。时任教育部部长的朱家骅多次邀请辛树帜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之职,辛树帜婉言谢绝了朱家骅的邀请。他对朱家骅说:“我国地大物博,素为世界所重视。而我们的科学落后,尚没有我国人自己做的精密调查,历来所见关于中国生物之记载文献,多出自外国人之手。其中虽不乏治学之士,但也有居心叵测,为本国利益搜集资料存心侵略之辈,听其深入各地从事采集,丧失国家主权,实是我们莫大耻辱!”第二年 5月,辛树帜亲自带领考察团,先后三次深入人迹罕至的广西大瑶山及附近地区进行科学考察,采集了几万号动植物标本和大量珍贵的民族、民俗资料。其中经国际生物学界确定并以“辛氏”命名的动植物新种就有20余个。
  解说:伴随着抗战的胜利,饱经战火的中国大地百废待兴,大批在战时被迫流寓后方的企业、机关、学校纷纷回迁东返,中国高等教育布局面临着一次重大调整。抗战中,在艰难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甘肃学院”迎来了新的转机。1945年12月初,当时的国民政府行政院作出决定,在原“国立甘肃学院”的基础上并入“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合并组建“国立兰州大学”。要办好大学,就必须选择任命一位深孚众望的好校长,这一关乎西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任落在了辛树帜的肩上。
  樊军 (国立兰州大学第一届学生):辛校长是湖南醴陵人,他那个长相,矮胖矮胖的就像个佛,佛的那个罗汉的那个像。我每天早上在兰大有个花园,小花园,叫静观园,辛校长就坐在静观园里头,三介花亭里头,叫这个,“Mr.樊,来,到我这儿坐坐。”他就谈他的这个老庄的哲学,老子啊庄子啊这些。我说校长,你是德国留学学植物的,你咋会爱上了咱们中国的老子,庄子的这些学说,他说这些人是胸怀宽大。
  解说:辛树帜深知一所大学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为了办好兰大他在赴兰州上任之前就奔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延揽人才。由于当时地处西部的兰州交通困难、条件艰苦,许多著名教授虽然仰慕辛校长的人品、学识,但是考虑到西北的实际困难,又都不愿意前往兰大任教。
  王希隆:兰州建市也是比较晚,抗战中间才建市的,所以它的这个发展呢,相对是落后的,靠近黄河,但是这个自来水啊什么的这些都没有能够发展起来。一直到50年代,我们小的时候,兰州这个吃水,还是买水吃,从黄河里挑来水,放到缸里面,倒到缸里面以后,放一些白矾,然后把它搅,搅了让泥沙沉淀下去,才来做饮用水。就这个用水这一方面,当时从外地来的知识分子们,他们都是不适应的。
  解说:民国时期,曾有一种说法,日本高校的教授普遍看不起中国学者,唯对顾颉刚的研究推崇备至。1927年辛树帜在中山大学任教时认识了顾颉刚,二人志趣相投,相见恨晚,顾在自己的日记中将辛树帜称为“不变之好友”。辛树帜招揽人才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他的好友顾颉刚。
  张克非:辛校长呢,他每次到这个南京去开会或者到教育部去办事的时候,他都要想方设法去宴请这个顾先生,在顾先生的日记里头,就是这几年间呢,辛校长去宴请他的这种记载,那么也有七八次之多。在1948年的3月,辛校长还给顾先生,寄去了300万元的路费,让他作为购买从上海到兰州这个机票之用,那么顾颉刚先生应辛校长的邀请,那么在6月中旬就毅然,就离开了当时还怀有身孕的夫人,只身从上海坐飞机到了西安,又从西安转飞机到了兰州。
  解说:顾颉刚只是辛树帜招揽到的众多著名学者中的一位。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兰州教学,辛树帜还缩短暑假、延长寒假,利用夏季兰州的凉爽气候,以避暑为名,延请著名学者来校短期讲学。由于辛树帜校长四处拉拢人才,一时间兰大名家荟萃,群贤毕集。
  解说:甘肃学院时期的兰州大学藏书只有4万余册,而当时中国的高校普遍藏书都有10万册以上,像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北平大学这样的高校藏书更是在20万册以上。辛树帜深知图书对于一所大学的重要性,他把购买图书,充实图书馆作为筹办国立兰州大学的先期要务之一。
  张克非:45年抗战胜利以后,在东南地区呢,这个图书的价格一度是比较低的,但是后来随着内迁的这些高校的纷纷东返,那么像南京、上海、苏州这一带的这个书商们呢,大家就在筹划要联合提高书价。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呢,辛校长就紧急向教育部申请,提前拨款来采购这个图书。他一有时间就到上海、南京、苏州这些书店里头去找书,当发现有价值的图书呢,就整个连这个书店所有的图书通通把它采购下来。
  解说:由于民国时期通货膨胀严重,政府虽然能足量拨款,但学校还是常常资金紧张。辛树帜便用自己的薪金购买图书,无偿捐赠给兰州大学图书馆。今天,在兰大图书馆古籍阅览室里,我们时常能见到这样一些珍贵的古籍,上面盖有一方蓝色印章,写着:“国立兰州大学图书馆惠存,辛树帜赠”。
  解说: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经过辽西、徐蚌、平津三次会战,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蒋介石被迫发表《引退谋和文告》,宣布“引退”回浙江奉化老家,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两党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次日,毛泽东向解放军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就在命令发布的当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野强渡长江天险,23日,攻克了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国民党政权宣告覆灭。8月26日,解放军经过激战,攻克兰州城。
  王永昌(国立兰州大学时期学生):八二六那一天,白天,就开始打仗,打到晚上,我们就在地洞里呆着,到第二天估计早晨天快亮了,嘭的一声,炮弹落在我们旁边,那这个炮弹下来,有的同学就很奇怪,就跑出去,到那个地洞外头去看,一听一看,看见解放军了,哦,解放了解放了。
  解说:兰州解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接管工作随之全面展开,国立兰州大学也完好无损的被军管会派员接受,辛树帜受命调任西北农学院担任校长。虽然他告别了曾为之付出许多心血的兰州大学,但他“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精神,却作为厚重的一页,被永远铭刻在兰州大学的历史上。